
李楠
“也许,我的缺憾对于我来说,也是我要好好学习的一门功课。”
送走来访者刘先生,脑中长久的浮现出他在咨询中的这句话。刘先生的前35年,可以说,一直都是父母的骄傲,别人眼中的羡慕钦佩的对象,从小学习优秀,到考上中国最好的大学,到毕业后的工作出众在仕途一帆风顺···他来咨询,是因为他的人生中,也有一个缺憾—轻微的口吃。最初他希望我能够帮解决他的缺憾,拿走他的缺憾。
···
我说:“如果没有这缺憾了,你会怎么样呢?”
他说:“如果没有它了,我就真正的优秀了,以后在仕途上会更加的如鱼得水,所向披靡,实现我人生的抱负就没有任何问题了。有它在我生命里,我总觉得耿耿于怀。”
沉默良久。
我说:“很多来我这儿的人,都以为是他们的问题阻碍了他们的人生。如果他们的问题消灭了,他们的人生就是另一个样子了。但是,人生总是有缺憾和问题,人总是不能完美。”
······
你的人生有缺憾和问题吗?
可能是你不能接受自己容貌或生理的一个部分,可能是你很讨厌自己性格中的某点,可能是一个不很默契的伴侣,可能有一个酗酒的父亲,可能有一个焦虑的母亲,可能是一个粗暴的领导,可能是让你失望的儿子,可能是曾经背叛你的老公,可能是曾经伤害过你的某个人。···也可能是我想不出来别人也看不出来,但是你自己在心里却一直因为这个缺陷而耿耿于心,不能释怀。
从事心理咨询这么多年,发现很多人都有一个能力,就是发现自己问题的能力,和批评批判自己的能力。但是遗憾的是,具有这种能力指数越高的人,他的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的指数越低。人的痛苦,往往有两种。第一种是问题本身的痛苦:比如如我刚才所提到的某种人生的缺陷和问题本身带来的痛苦。第二种痛苦是我们觉得或认为,我们不应该有这样的缺憾或问题,然后试图千方百计的消灭它而不能的痛苦。我的经验是,第二种痛苦的程度,往往远远大于第一种痛苦。
人的心灵的运作,和人头脑意识的运作是多么的不一样啊。从意识层面越是想要抹去的,抗拒的,排斥的,从人的心灵层面就烙印的越深越清晰。就像我曾经讲过的那个‘打老虎’的故事一样。(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bd4f4d0100xne1.html)
如果说,作为一名心理师,这么多年来具有一种能力,那么这能力不是我不会再痛苦难受了,能解决和消灭我人生中的缺憾和不足,而是能以一个智慧的态度来面对这些。这个态度就是接纳和接受自己人生的种种的缺陷和问题,同时在接纳和接受的基础上,去试图看到这些缺憾和痛苦带给自己的积极的意义。
···
“你那么讨厌你的口吃是么?”
“是啊,它从小到大给我带来很多的问题和痛苦啊”。
“可是你想过它可能也给你带来过好处呢?”
“恩?好像没有”
“恩,我给你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经验。我曾经是一个很自卑的人,在少年的时候有很多的心理痛苦和内心纠缠。我曾经很恨自己这样。但是,也正是我曾经的这些问题,是我学习心理学,研读中国文化经典,进行心灵成长的强大的动力啊,所以有这些问题,才有了现在的我”
“恩···你这样一说,我想起,小时候他们笑话我的口吃的时候,我也会非常气愤,然后会加倍的努力学习和用功,在任何方面都不落后于别人。恩,可能正是因为口吃,才让我有那么大的学习的动力啊。恩··”
“对。再比如,就像盲人的听力会比常人更好,一个残疾人很可能他的意志力会比常人更强一样。有一个心理学家阿德勒写了一本书叫《超越自卑》,就是发现其实每一个人都是自卑或有缺憾的,但恰恰那个人的自卑和缺憾却是那个人成长和奋斗的最大的动力.”
“恩···我过去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来看待我的口吃,也许我的缺陷,不是我要消灭的对象,而是我要好好学习的一门功课。”
······
佛教的世界观把我们这个世界叫做‘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就是‘堪忍’(
堪于忍受),娑婆世界也就是堪于忍受的世界。通俗的说就是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有很多快乐也有很多的痛苦和缺陷,虽然这个世界有很多痛苦,但是这个娑婆世界却是最容易成佛的地方,因为痛苦所以才会促使人对宇宙人生进行深度的觉察和醒思。所以在佛法心理学看来,人生的痛苦和缺憾不是问题,而正是使我们获得智慧和解脱的促因。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孟子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
--《楞严经》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页码:286 页
·ISBN:7801733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