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台教化

(2009-09-05 11:04:18)
标签:

百家讲坛

春秋五霸

高台教化

真才实学

阎崇年

刘心武

纪连海

推理

杂谈

分类: 随想录

    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里,《百家讲坛》是一档很有特点的节目。它无论从时间长度还是方式上都像极了普通的课堂。因此在一段时间里很受大家的欢迎:在学的学生可以通过它来了解一些课外的知识(毕竟《百家讲坛》没有考试的要求),而工作的人们也可以借此回顾一下学生时代的美好时光,去感受一下学者的魅力(现在虚名假利实在太多,大师、泰斗、艺术家的头衔满天飞,所以对于演员来说,最尊敬的称呼就是“艺人”了,而对于搞研究的人来说,“学者”才是那个对路的名称)。

    这档节目据说首创于2001年,但起初名不甚彰,始终在央视各档节目收视率的末位徘徊。直到2004年“清史专家”阎崇年入主《百家讲坛》,主讲了《正说清十二帝疑案》之后才变得大红大紫起来。之后,刘心武、纪连海、易中天、于丹都是在《百家讲坛》这个讲坛上被广大的观众所熟悉,才得以走红全国的(当然刘心武早先就是知名作家),这五个“学术明星”(这也是近些年才兴起的名词)可以说是《百家讲坛》的头路角色了,就如同是当年的“春秋五霸”一样,下面就逐一的说一说。

    阎崇年是《百家讲坛》的第一功臣,也是资历比较老的了(当然周汝昌等老先生也在这个节目里讲过,但周老本来名望就很大,并不是靠着《百家讲坛》才走红的),他讲的《正说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都很不错。我本人还买过《正说清十二帝疑案》这本书来看呢。阎崇年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广博的学识而深入浅出的特点。他可以面对着观众而不用看讲稿(这可需要很大的功夫),而且他选择的这个题材非常好。据说过去《百家讲坛》讲的都是一些国际国内形势、经济走向等等(很遗憾,那时我还在上中学,对经济还没有发生兴趣,所以也没看过),这在一般老百姓那里根本没有共鸣,而清朝的事情,大家确实是非常感兴趣的,因为描写满清一朝的电视剧甚多(戏曲、曲艺题材的更多),大家受着“戏说”的影响,都想知道历史的真实是怎么样的(“戏说”虽然是演义历史,但未必不好,起码他代表的是一种百姓的好恶;而真正令人难以接受的是那种有意拔高的历史正剧,比如《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等,主人公普遍都没有人情味)?阎崇年的走红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所以电视节目必须要大众化才能受欢迎,现在的《百家讲坛》呈现出一种下降的趋势,除了主讲人水平的下降之外,选择的题材不吸引人也是很大的一个原因。

高台教化

      如果说阎崇年属于“端正派”,而刘心武和纪连海就属于“推理派”了。刘心武是个知名作家,他的《红楼梦》研究很可能全是错误的,起码是大有争议的(后来《百家讲坛》就请过周思源做过同样问题的节目,观点就与刘心武完全不同。不过在一个平台上能出现不同的声音,确实是个可喜的现象,这才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呢),但是很多人都很喜欢看他的揭秘,原因就在于刘心武的思路和结构非常清晰,他的讲座是一环扣一环,非常的严密(有的红学家不支持他的讲座,说他误导观众,其实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事情。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红楼梦》只是一部纯粹的小说,它是不是写实、有没有影射,都无所谓,就是曹雪芹来百家讲坛来揭秘估计大家也不能左右大家看小说的态度。我看有的“红学家”确实是缺乏一种包容的心态)。

高台教化

    纪连海和刘心武的特点很近似,同样是讲清史,他与阎崇年的风格就有所不同(据说他是阎崇年的儿子的历史老师),网上说他讲课有评书和相声的特点,当然这也不怎么真实,不过估计纪连海多少也从这里学到一些东西。他的讲座线索性极强,完全是按照一条线贯穿下来的。再有一点就是,纪老师的讲座非常有激情,从语言、神态到动作都很奔放、夸张(阎崇年在《正说清十二帝疑案》中认为“太后下嫁”是子虚乌有的事情,而纪连海在《正说多尔衮》中则认为“太后下嫁”是确凿无疑的事情。也不知道阎崇年的儿子到底是应该听他爸爸的,还是应该听他老师的,哈哈)。

高台教化

    最后说说易中天跟于丹,说实话,我个人并不怎么喜欢他们俩的讲座,易中天的《品三国》我看过一些,于丹的《论语心得》我根本没看过(我上大一的时候,有一次学校说请到了于丹教授来讲座,结果大家到讲堂一看,原来是播放于丹的光盘,结果台下大哗)。易中天的讲座倒是有些知识性,但比起前面那两个人来说就有些差距了(他的口音还被相声演员搬上了舞台,成为风靡一时的小段《学易中天》)。

高台教化

    至于于丹,因为她的讲座我没怎么听过,所以不好妄加指摘,但她的那部《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的书,我倒是在电视上看过几期节目。我觉得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研究范围也是有限的,并不是说这个人走红了就什么都能通吃了,特别是戏曲,吴小如先生就特别主张写剧评的人要多少学一点戏,才能懂得演员的甘苦(他本人就跟很多专家学过戏,还陪夏山楼主韩慎先灌过唱片),昆曲的特点是多方面的,如果都按于丹这样只从文本的涵义上分析,即使把《牡丹亭》说的再好,它也只能算是案头文学,不可能在舞台上被传唱。

高台教化

    过去的人管说评书的先生叫“高台教化”,因为旧时受教育的人少,老百姓的知识都是听书得来的,所以才有“说书讲古劝人方”的老话。我看现在的《百家讲坛》也可以算是“高台教化”了,它可以算是受众面最广的一个课堂了。它的兴衰就说明,文化类的节目要想在观众中产生深远的影响,一得有群众喜闻乐见的话题,二是得有真正有才学的主讲人,三是得有易于被大家接受的讲课模式,现在的百家讲坛,只能说是勉强维持,早不复往日的辉煌了,如果还是没有突破的话,估计过些年,它也终究难逃《综艺大观》的厄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