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班数学《大家一起来过节》课后反思

(2011-06-10 10:00:24)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学论文

小班数学《大家一起来过节》课后反思

何爱华

对教材的思考:

这个活动是小班下学期最后一个数学活动,在此之前,幼儿对五以内的数量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一一数清5以内数量的物体。这个活动包含了三个活动目标,清楚地表达了活动中幼儿应该达到的知识、技能、情感要求。但是,活动目标一: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数量的多少。我认为这个目标是本次活动三个目标中最难体现的,也是这次活动最关键的目标。只有这个目标实现了,一下的两个目标就能轻易迎刃而解了。如何才能把“一一对应”这个书面表述的方法转化为幼儿能理解的语言向导呢?我设计了游戏“每个宝宝都……才可以……),在玩过有这种规则的游戏之后,幼儿能自觉关注别人,确定认识和物体数量一一对应都有的比较。

鉴于对目标的理解,我把这个活动的教学过程作了四个层面的安排。让幼儿在不同的角度比较人和物数量。

第一,   找椅子。

这是在幼儿自身角度发现椅子比幼儿少一个,需要添一个小椅子才能使椅子和幼儿一样多。只有所有的小朋友都坐下来了,才可以进行以下的活动。显然这里用去掉一个幼儿的方法是不妥当的。

第二,   布置节日板块。

这个环节是可以从幼儿和礼物两个角度来发现人和物地多少。礼物比人多一个,人比礼物少一个。这样就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解决这个矛盾:1. 去掉一个礼物。2. 再请有一个人。在活动中,幼儿自然而然想到再请老师来布置这个礼物。虽然没有想到把礼物去掉,这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很多人都不愿意浪费材料。

第三,   取礼物。

这是对前两个环节学到本领的运用。活动目标二:学习用添上一个或者去掉一个的办法让两组数量一样多。虽然活动已经安排了两个可以实现目标二的环节,但是,去掉一个的办法还没有被幼儿运用。我们不可以平白直铺地告诉孩子,用去掉一个的方法。但是这个环节安排的材料有的多于幼儿一个,有的少于幼儿一个。加以“每个宝宝都有……才可以……”这条规则,幼儿就必定能够自觉运用到目标二中的两个方法了。

活动设计中,我计划对少一个礼物和多一个礼物的组进行讲解的。但是活动中,当突出了第一组一个幼儿没有礼物的时候,其他幼儿已经迫不及待地要求把第三组多的一个礼物送给第一组的幼儿。这其中也已经包含了三层意思:1.一一对应分配礼物。2. 多了一个放在一边没有拿。3. 少了一个添上。当我按照幼儿的建议,把第三组多的那个礼物送给第一组。所有幼儿都开心地欣赏自己的礼物,我就觉得所有教条的言语在幼儿的开心中是多么多余。

第四,   分礼物。

这是幼儿对本次活动所学知识的概念升华。以他人的角度来给无谓小朋友分礼物,解决其中的问题。我请一组幼儿每个宝宝送给一个宝宝礼物。再次展示了一一对应的做法。

如此四个环节,分解了活动目标,搭建了知识的构成。让幼儿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了一一对应的方法。先比较、后解决,让两组物体数量变得一样多。

其实,在一开始设计活动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寻找这个活动有没有现成的幼儿操作材料。找来找去,没有找到可以在活动中操作的材料。只是在现有的教案中,对课后延伸有幼儿区角操作的材料。经过认真分析,我发现这些操作材料也不适宜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运用,只适合区角小组中运用。一般数学活动都摆脱不了书面操作的依托。但是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科学的目标二:能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幼儿园的活动应该尽量以游戏的方式来开展,让幼儿尽可能动手动脑。只有解放了手,解放了脚,才能解放幼儿的思维。在活动中与其让幼儿在言语表达自己操作经历尴尬,还不如让每个幼儿都动手表达自己的方式。由于年龄特征的原因,小班幼儿是不太能够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的。语言先行在小班是不合适的。人生区区求学路,以后接触书面材料的路很长很长,我们幼儿园老师应该做的是,让幼儿园的孩子尽情享受游戏的乐趣,在行动中解放思维,而不是在书面上解释思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