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音乐《阿细跳月》课后反思

(2010-03-29 10:37:35)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学心得

《阿细跳月》活动反思

东沙幼儿园   徐才妹

   《阿细跳月》彝族人庆祝节日的活动,他们晚上在篝火旁边,欢喜跳舞的情况。为让幼儿熟悉这一背景。活动前我让幼儿观看彝族人的节日活动。幼儿对彝族人的服装和舞步产生浓厚的兴趣。播放几遍后,有的幼儿不由自主地甩手和踢脚。在活动中,《阿细跳月》的音乐背景,不用我的讲解,对幼儿《阿细跳月》的音乐节奏产生了敏感。因此,通过本次活动,让我更加重视了教学活动对课前活动准备的重要性。在整个活动中,活动过程就显处比较有层次。

    但课后感觉程序有些老套,没有创新。在创编A段动作时幼儿的想象空间比较狭窄。幼儿想像的物体较少,不是很丰富。在游戏活动中我进行了改进:让幼儿找好空地,想像自己彝族人,到晚上会看到什么?自己会做什么?这样点拨后,幼儿创编的空间大了。也有了空地让他们施展。

   在本次《阿细跳月》活动过程中,我把在B段的踏点步作为重点,我先原地示范。让幼儿对音乐稍熟悉后,我就用转圈,引导幼儿跳的动作副度大些。然而,在让幼儿围圈时,幼儿动作的一致性做的不到位。因为,活动时,幼儿的眼睛看着教师的动作,好多幼儿的方向错了,我问幼儿,我们跳的和彝族人一样吗?幼儿明确不如彝族人。但是就有是有几个幼儿方向做不到统一。我想如果下次游戏时,课前将幼儿的右手画上记号,在围圈舞蹈时,教师明确要求:先往“画记号”的手的方向走。来帮助幼儿理解。跟着音乐《阿细跳月》舞蹈动作会一致的。在前面作一定的铺垫,让每个幼儿有种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喜悦的成功感。应该是我们所期望的啊。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本次《阿细跳月》教学中,我充分发挥音乐的音响特点,让《阿细跳月》的音乐贯穿于整堂课中。作为律动的背景音乐出现,让孩子潜意识的受到旋律的感染,这样既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又能在正式聆听时更好的体会乐曲,还为后面编唱歌词的环节作好了铺垫。所以,孩子们基本上都能较准确的哼唱出乐曲的主旋律,能在B段音乐中,跳出5/4踏点步,达到了“会在踏点步的基础上做出阿细人特有的五拍子舞步”教学要求。并创造性地变化手和臂的动作。在本次活动中,我注重学科间的整合。在观察视频时,通过说一说,编一编的活动,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听音乐学彝族人跳舞时,有的幼儿能唱出歌词。对A段音乐能唱出歌曲的优美,在B段音乐能唱出歌曲的欢快。从而通过这些环节帮助加深孩子对音乐的理解,同时拓展孩子在其他艺术领域的视野,进一步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