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二】【六年级第8册】第14课我制作的机器人
(2023-05-30 16:33:23)分类: 教学设计 |
宣城市第二小学2022—2023【二】电子教案
课题:第14课
备 课 人:马防震
备课时间: 2023年 05 月 30日
教学时间: 【2023-06-04——2023-06-10】
备课类型:详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搭建机器人的方法。
【2】通过使用传感器,搭建出合适的机器人。
【3】能用计算机正确地编写程序。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搭建机器人的设计过程。
【2】体会机器人设计的意义及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3】通过课件演示,提高教学媒体的交互性,构建思维发展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观察,展开想象的翅膀,愿意将身边的事物与智能化相联系。
【2】培养学生勤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信息素养。
教学重点:
【1】认识机器人搭建需要的零部件。
【2】掌握机器人搭建的技巧。
【3】为机器人编程打下基础。
教学难点:
【1】搭建机器人和编写机器人程序的过程。
【2】会举一反三,设计出有个性、有创意的作品。
课
教学过程:
环节 |
教 师 活 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一 创新科技 引课题 |
1. 播放一段科幻电影中的机器人视频。 提问:星际学校需要组建一个无人驾驶机器人编队,有同学愿意加入我们的实验室,开发无人驾驶机器人吗?一个无人驾驶机器人需要具备哪些功能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动脑、动手,搭建一个我们自己的战队吧。 2.出示课题:我制作的机器人。 |
1. 观看视频。 2.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讨论中迸发思维的火花。 |
电影导入,激发兴趣。 |
二 搭建编程 分组做 |
教师:设计一个机器人,我们首先要考虑它要完成什么任务,然后根据任务特点选择合适的部件,组装成机器人的硬件部分,再运行编程软件,编写控制程序,下载到机器人中,运行并调试程序。 1.设计机器人(机身构造大揭秘) 【1】分组教学活动。(每4人为一组) 同学A:负责整理本组交流的思路。 同学B: 按照思路整理出需要的零部件。
组长:协调各项工作,并做汇报展示。 【2】分析流程。 机器人通过超声波传感器检测障碍,并做出相应的动作。 2.搭建机器人(创意搭建DIY) 【1】认识搭建机器人的零部件。 可是以让我们像搭积木一样自由拆卸和组合。 【2】搭建主体框架。 机器人的“身体”构成。 【3】连接电动机。 电动机分“左电动机”和“右电动机”,电动机运转有三种状态,分别为“正转”、“反转”、“停止”。 【4】接传感器。 组装机器人的传感部件和控制部件。 【5】接口连接。 将传感器及电动机分别和主控器接口相连接。 巡视指导。 搭建顺序:由里到外,由下到上。 拆卸顺序:由上到下,由外到内。 3. 控制机器人(编写程序听指令) 【1】编写程序。 把预先编写的程序进行修改完善。 【2】连接数据线。 用数据线将机器人和计算机连接。 【3】下载程序。 将程序编译后下载到机器人中。 【4】运行程序,测试效果,根据运行情况修改各模块中的参数,最终完成任务。 |
1.分组讨论,组长分工布置,完成本组机器人的设计工作。
2.同学C根据大家讨论的结果梳理出程序的流程图。
3. 借助微课或教材自主学习,协作操作。
4.分组完成各自的机器人搭建。实现教学成果主体的多元化。
5. 由同学C按照实现的功能分析梳理流程图,其他组员进行修改完善。
6.组员交替进行各项操作,有困难时共同探讨,一起进步。组内总结完善搭建成果。 |
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每4位同学为一组,分工合作。
每个孩子的特点不同,因势利导,确定小组长,发挥学习、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引领作用。
搭建过程中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协调,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记录并汇报交流。
教学中用微课的形式简单讲解电动机、车轮、传感器等硬件设备的连接方式及在连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同学们的互助交流中,建立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
三 展示交流 更提升 |
组织各小组展示、点评。 |
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机器人的搭建,由组长汇报,讲解创作意图,并介绍使用了哪些零部件,可以实现什么功能。另一组员演示搭建的机器人。 |
通过介绍讲解本组创意,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交流经验,完善作品,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集体荣誉感。 |
四 放飞思维 再创新 |
想一想,做一做 让学生讨论使用超声波传感器还能制作什么功能的机器人。使用其他传感器呢?学会余力的同学可以编写程序并下载调试。 让学生根据板书再次梳理本课的知识结构。 教师:让我们动手动脑,将想象付诸实践,期待你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
1. 积极思考,天马行空。 2.回顾课堂,梳理流程。 |
引导学生思考,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养成及时总结,梳理思路的思维习惯。 |
教学设计原作者: 马鞍山市采秣学校
任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