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是什么?
标签:
文化 |
格局是手笔,更是境界。
重要的是,不会做平凡的人就不配当作家,而作家必须要有情怀,有情怀才会有格局。
格局是什么?
撰文/颜光明
花了很长时间看完了何建明与陈歆耕的文学对话。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上海为何出不了“何建明式的作家”?
这不仅是我的疑问,也是读者和对话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浦东史诗》到《上海的表情》,再从《革命者》到《第一时间》等,这都是何建明在很短的时间内采写完成,创造了高速度,高质量,高水准的“三高”,无不点赞和敬佩。
上海作家擅长风花雪月,石库门里的烟火气,摆弄时尚和小资,崇尚小女人文体等,却很少企及到何建明的独特“发现”,表达的“气势”,传播的力度和影响力。“上海的故事太多了!”何建明说,遍地都是,写不完,精彩极了!
因为是身边的事,产生不了距离美,也就缺少发现,即便带任务(指派),还是受制于局限,进不了状态,有所顾忌。这是抱怨的由头,还是客观的无奈?对话精彩,涉及到的已不仅是创作,更多的是良知和精气神。一种自觉和觉悟。因为,现实比虚构精彩,纪实比小说更真实。
这是一场很有内涵和思想的“文学对话”,也是一个回答如何对待当下思考的“角度和态度”,更是一个如何面对现实与未来的“格局和担当”。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超出文学对话范畴的视频,是一场充满正向力的“发声”,有着不可小觑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对于生活的观察,还是身处现实的困顿,以及面对选择的徘徊,表达从来不只是作家的事,也并非那么简单或随意,尽管现如今已趋于普通而日常,但白纸黑字依然敬畏,岂能怠慢和轻浮?
何建明与陈歆耕都是写作高手,亦是著名作家,同时又都是军人出身。对话中的家国情怀与写作态度,以及对文学的理解和表达,尤其是思考的深度和对题材的把握远远超出了普通作家的思维。所以,从他们的创作共鸣和作品中不难看到真正的文学不是写出来的,都是用心感悟流淌出来的情感,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东西,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能力。
何建明的报告文学胜过虚构的作品,在纪实创作上占位很高,出手不凡,气场强大,即便已经被别人写过的题材,经他之手就大不同。原因是什么?
格局。
这是决定一部作品(纪实)是否优秀的关键。这也是何建明的作品为何能成为《人民文学》头条的原因。他说,如果过去我的写作叫轻骑兵的话,那么,现在我的写作就是坦克车。
我想,这,既是写作的成熟,也是格局形成的过程。而他对每部作品披露的背后比小说还要精彩,有嚼头,更有故事。
成在格局,决不空洞。何建明的讲述和体会,以及经验总结足以是启示,即他给出的作为优秀报告文学作家的五条标准(政治家的眼光、思想家的素质、社会学家的能力,做人的平凡,作家的本事)。试问,这何止是对作家提出的要求?
重要的是,不会做平凡的人就不配当作家,而作家必须要有情怀,有情怀才会有格局。
所以,格局是手笔,更是境界。
2022.3.26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