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多伦路拾遗

(2021-05-01 21:10:31)
标签:

文化

我喜欢这里的幽静,老式洋房,花园别墅,石库门所构成的社区,华洋杂处的氛围。

 多伦路拾遗


多伦路拾遗

 

撰文/颜光明

 

多伦路不长。出名的是靠四川北路这一段。这里有教堂,公馆,小洋房,新式里弄。因为这里留下过不少文化名人足迹,办过艺校,刊物,社团,文化机构等。上世纪三十年代“革命文学”就诞生于此。最著名的“左联”会址纪念馆坐落在这里的一条弄堂里。

 

这里是上海的文化地标,知名度和影响力并不比福州路一带逊色。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奇观。巴掌大的一点地方,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路的两头都连着四川北路,呈半弧形。一头靠鲁迅公园,一头靠商业街。不远处有鲁迅故居,还有矛盾、叶圣陶、瞿秋白、冯雪峰等一批文学大家在此居住和工作过,构筑了一幅雄奇的文学画卷。

 

二十年前,我陪日本友人参观内山书店旧址。后又沿着附近的山阴路、甜爱之路、长春路等小马路转了一圈。寻找鲁迅在这里留下的生活轨迹。想不到,如今提供的“鲁迅小道”与我们当年寻找的路线大致相仿。我多次来此,不曾把它当作旅游,而是家门口的集市,来淘旧书,看字画,进教堂看人做礼拜,窜弄走街,徒步闲逛,看作一件很悠哉的事。  

 

我喜欢这里的幽静,老式洋房,花园别墅,石库门所构成的社区,华洋杂处的氛围。沿街的楼房透射出殷实富有的气息,却没有遗老遗少的酸腐,弄堂里的烟火气充盈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开明,不全都是本地口音,南腔北调,五方杂地,倒是对海派接受高度一致。漫步于此,不时有海上文化的味道扑来。

 

这里的路俗称“坦克路”(石头铺成),沪语叫“dan ga路”,不易书写。沿袭了欧洲的马路。在巴黎,伦敦、佛罗伦萨都能看到这样的马路,甚至有些街景也有点像。一位历史学家曾对我说过,英国的街景与四川北路很像。后来我在英国做过比对,身处伦敦街巷,回望上海真有如出一辙的感觉。汽车从身边驶过,轮胎滚过地面发出震动的声响近乎与上海一样,走在石头路上,硌脚的体验也并无二致。看来上海是西方的飞地并非戏说。难怪在上海文学史上会有那么多欧美文学的影子。新旧文字交错与融合,现代意识与思潮的涌现,无不与华洋杂处的环境有关。正如我一位欧洲朋友所说,他来上海没有异乡的感觉。

 

这里有白崇喜的公馆,也有实业家的豪宅,有美术馆,也有古玩店,更多的是倒卖文物字画的商贩,我感兴趣的是来此淘旧书。在这样的场景中看官邸和洋房,联想旧时的新贵还是觉得他们懂点文化。如今书市萧条,买旧书的几乎少之又少。根据环卫条例,门口不准设摊,不像在欧洲,旧书摊可漫过骑楼延伸到人行道上,满地书香,吸引路人。店主说,不让设摊,人气自然减少。

 

一本86版的《汽车城》(阿瑟·黑利),2块,开价23块,不贵。我毫不犹豫地买下。龟缩在门口的店主推荐作者的代表作《大饭店》,我说看过。店主是个行家,说资格要比文庙(书市)还要老,干了三十余年。我问了几本老版书,比如《上海的苏北人》,没有。我说:“旧书利厚”。他不屑,眼睛一翻:“成本高晓得伐!”为何?侬看,旧书要存放,等要买的人。这不是成本? 他的过激反应让我打了一个寒噤。是生意清淡,还是焦躁烦心?

 

哦,明白了。店主近乎无奈的神态,犹如这条文化街,被改造成名人街,似乎离真正的文化有了一点隔阂,连我这老上海也感到有点陌生,大不如从前水乳交融的市井气。来此的人很多,多半是来旅游的外地人,原先熟悉的画廊关了,门口有内山完造塑像的书店铁栅栏紧闭,倒是被来这里拍影视剧的抢了风头,把整条马路都堵上了……

 

202151日于兰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