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包车
标签:
文化 |
一切都有源头,又都被轮回。只是叫法不同,形式在变,而属性没变。这就是历史。
黄包车
撰文/颜光明
这是正宗的黄包车。现被上海历史博物馆收藏。说明是这样写的:1956年最后两辆黄包车进了博物馆。这是其中的一辆。距今已有65年。也就是说,这才是原物,其余都很难说,未必确认。而油灯就是区别,可以找到当年被引入时留下的细节。
1994年前后,花了三年时间走访了年龄在60以上的上海36位还在踏三轮车的工人。等我写成“上海最后的三轮车”时,只剩下16位老人(上海大达码头成了上海三轮车最后的归宿)。上海滩杂志刊出时,用了“十万大军今安在?”。黄包车鼎盛时也有上万,遍布大街小巷。
在我的记忆里,三轮车曾是上海街头最重要的流动标志,尽管后来被淘汰,但物尽其用,后又被街道和居委会移用于为居民服务的“专车”,延续了很久。
据当年踏三轮的老人回忆,“黄包车”也有繁盛的风光,解决了不少人来沪卖苦力的吃饭问题,就如同码头上扛包的,要比踏三轮吃香。这就如同,桑塔纳淘汰夏利,夏利淘汰面的,面的淘汰“小乌龟”(机动三轮车),“小乌龟”淘汰三轮,三轮淘汰黄包车,黄包车淘汰“独轮车”,再往前,那就是“独轮车”淘汰轿子了。
一切都有源头,又都被轮回。只是叫法不同,形式在变,而属性没变。这就是历史。
2021.2.5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