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新解
标签:
文化美食 |
母亲说,粽子还是家里包的香。我想,这背后的意思还是一种亲情,粽子包的好坏还在其次。
粽子新解
撰文/颜光明
一位江西来的老妪,租借一家门面房做起了卖蛋的生意。蛋的品种很多,有鸡蛋和鸭蛋,咸蛋和松花蛋,还有鹌鹑蛋等。光鸡蛋的种类就很多,饲养的,家养的,还有散养的,产地也有本地的和外地的,就像蔬菜还有来自宁夏的,等等。因为有差异,价格相差就很大,甚至翻几倍都不止。
端午节快到了,老妪请来她的老母亲包粽子卖。有生的,也有熟的,品种也不少,有白粽子、肉粽子、蛋黄粽子、赤豆粽子,还有叫不出名字的粽子。老人家年纪很大了,在门口支起个桌子,桌旁放一盆浸在水里的粽叶,一桶米,一脸盆拌有佐料的鲜肉和蛋黄,还有赤豆和糯米。有人围着看老人包粽子,就像在欣赏手艺(很传统),现包现卖。
如今,年轻人对于包粽子很稀奇,但不会包,要吃就买现成的,或上网上订购。以前,每逢端午来临,菜场卖粽叶是一大热点。大人蹲在摊位上挑拣粽叶,小孩在一旁把粽叶做成笛子放在嘴唇吹着玩。包粽子也就成了不少家庭过端午的习俗,生腾出一股浓浓的烟火气。
这也是检验主妇心灵手巧的时候,就像做女红,看谁的针线好。会包粽子的主妇,常常会想出不同的花样和品种,引来邻里的钦羡,亲朋的赞赏,家人会拿出久已不用的大锅,擦洗干净,盛上刚包好的粽子,满满的,堆成尖,放在煤炉上,先是旺火烧,后是慢火煮,飘出来的粽香,整条弄堂都能闻到。等粽子煮熟了,再分送给邻里和亲朋,或是同事尝鲜,等等。也许,惟有这样,端午的气息才能出得来。
时过境迁,这种习俗在上海这样的城市基本被淘汰,只剩下粽子的食品形态,却找不到粽子的感觉。而包粽子的手艺基本失传。今年,来沪的表妹特意送来自己包的粽子,就觉得格外亲切,母亲嘱咐家人不要再买粽子了。说,粽子还是家里包的香。我想,这背后的意思还是一种亲情,粽子包的好坏还在其次。想到卖蛋的老妪请她老母来包粽子这一招很灵。果然,粽子要比卖蛋的生意好。
粽子来源于屈原。“人们为了不让河里的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纷纷往河里丢米团,后来发展成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事实上,端午节习俗还有一个版本与屈原无关,而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那位犯颜直谏吴王夫差赐死的伍子胥。这就是说,如果是在苏州过端午节,也许是为了纪念伍子胥的忠诚。
于是,粽子让我想到了心性、情感和习惯,以及文明的进程,还有对于现代性的思考,以及与当下生活的关系,文化现象的演变等。这不想则罢,一想就觉得这粽子真的是博大精深起来,有了嚼头。
2020.6.26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