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笛声
标签:
文化 |
在这傍晚的梅雨里,老者的笛声也许划破的不是闷热,而是人心的天门……
梅雨笛声
撰文/颜光明
梅雨。上海叫“黄梅天”。这是个湿漉漉的季节,闷热潮湿,时晴时雨,就像川剧里的变脸, 出门要带雨伞。这又是江南最富诗意的季节,一首《雨巷》迷倒了无数人的向往。
傍晚,雨停。正值高峰。马路喧嚣,把街景置于一幅水彩画中。城市的繁华没有《雨巷》的柔美,却有时尚的气场。混搭在公交车和自行车中的私家车尤为显眼,行人的花花绿绿,在装点都市的魅力。
就在这归家的场景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的笛声,划破闷热,如风盘旋,圆润,娴熟,却带有一丝凄凉袭来。这是熟悉的曲子,也只有江南有,委婉动人,旋律勾魂。循声望见一位老者蹲在街角的墙根吹笛。这笛声溜滑,如天籁,驻足聆听。隔着马路,远远地看着那笛声发出的阵阵哀婉,那凄美的曲调分明是撒在共鸣的伤口上。
这是很专业的演奏。否则笛声就不会那么清亮,又那么婉转,更不会那么精准地往心里钻。卖艺,老者,蹲着,“二维码”。勾画出都市一景。国内还不习惯“街头艺人”的存在。匆匆走过的行人只是瞄了一眼,年轻的并不在意,也只有上了年纪的扔出几个硬币。
这里是市中心,白领聚集的地方,高档社区。这曲子吹给谁听?没有沧桑能听得懂吗?没有经历能理解吗?显然,这不是简单的卖艺。有何难言之隐,为何要选择这种方式?是谋生还是抒发,还是排遣?谁是你的听众?
百思不得其解。这座城市不缺纸醉金迷,也不缺离情别恋,更不缺灯红酒绿,但唯独缺失的是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没有悲凉和孤独的悲悯。在这傍晚的梅雨里,老者的笛声也许划破的不是闷热,而是人心的天门……
没有悲悯,何以人生?
2020.6.2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