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逸,未必意识到是“公民车”
(2015-12-21 14:35:10)我不想为朗逸的成功美言,但它的经历和成长过程,让我看到,没有文化的汽车是苍白的,而没有灵魂的汽车是孤独的。遗憾的是,朗逸对自己的成功却从没有去思考过,只会喊口号,却无内核,把销量当作了荣光,却忽视了社会共鸣的真实价值。事实上,朗逸是一款出自中国人之手的“公民车”,却还在拿德国技术当标签,殊不知,“意动空间”早就替代了功能的期待,中国消费审美已经进入影响世界的时代。
朗逸,未必意识到是“公民车”
每次去松江总想去看一下“方塔园”。在一个初冬的细雨中有了这样的机会。不巧的是,天色已晚,正是下班高峰。
借助对全新朗逸试驾的余兴,我征求陪驾驶司机,能否去一下“方塔园”?司机说,在哪里?我也不说清楚。打开导航,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此园在城中。从佘山到县城有一段路程,沿着电子导航指引,穿行在拥堵的下班路上,相似乌龟在蠕动。
松江是上海发源地之一,也是上海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有历史和文化感的地方。现在上海人喜欢从市中心迁徙来此,看中的也就是这里有点文化,宜居的环境,还有新建的大学城。此行要看的“方塔园”其实并不是它的景子,而是想瞧一瞧这塔是啥样。当车行自松江二中时,古朴的城楼竟然是一所中学的校门,着实让我仰视许久。尽管天色已暗,车灯开始亮起,但我对这座县城还有如此气派的“书院式”学校感到由衷的敬仰,很自然地会联想到文化的力量和历史的厚重。这正是上海这座城市所稀缺的资源。尽管眼前景色有点模糊,我还是站在远处看了又看。有人告诉我,二中的对面就是“方塔园”。这才使我想起此行的目的是来看塔的。
“对不起,下午4点半就关门了。”
“方塔园”的门卫是个上了年纪的外乡人,他用生硬的口气说,明天来吧。我向他说明,我是大老远来看园子里的一座塔,不是来游玩的。再说,对建塔的人早就耳闻,今天特意看一眼,还得赶回市区。
门卫见我诚恳,挥手说,快进快出,不然我就锁门了。
初看以为这座塔是古建筑,或被当作文物。其实这是现代人的手笔。因为建塔的人是国内建筑界的一代宗师,有着显赫的经历和不俗的建树。学术界说,北有梁思成,南有冯纪忠。梁的出名是对古建筑的保护和整理,而冯的影响是“公民建筑”,但他们都是国学渊源的学者和大师,有着通透的思维和现代性的敏锐,融汇中西,善于表达,又不僵硬地诠释置于建筑中的人文和历史,代表了中国的审美,享誉世界,无人企及。尤其是冯的成就,即便是贝律铭也未必能赶得上他这位同窗的深厚底蕴。
“所有的建筑都应是公民建筑。建筑如果不为公民服务,不能体现公民的利益,它就不是真正的建筑。”
这就是冯纪忠的建树,有着鲜明的观点。他认为,建筑师要关心“公民的需要”。他说,现在每个城市都有很大的广场,很大的办公楼。“大楼梯,看着就让人紧张,看着就累,看着就让人害怕。”然而,从“方塔”到“何陋轩”,看到的则是活的历史和活的文化,无人不景仰的大国风骨。而这一切都源自冯的公民意识和跨越时空的审美。由此联想到朗逸的畅销和审美,我早就观察到,其实这就是公民意识体现的成功。尽管厂家不曾想过,也没注意到,即便我多次与他们交流和探讨,也聊不到一块,甚至与研发人员也谈不深,这究竟是何原因?
“朗逸的名字来自于西班牙Lavida表示生活和希望。在此基础上也就有了生活相信爱的广告语。”
培训师在向媒体介绍说,中文中的“朗”就是指外型设计,“逸”就是内饰设计。我想,这样的解释牵强,但也没有错,问题是过于简单,如果看了“方塔园”也许就不会这么说,因为朗逸不完全是一款车,而是反映生活的“意动空间”,有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意愿表达,蕴藏着丰富的内涵。
。
有人问我,你怎么看朗逸?我说,这是用中国文化包装的德国车。无论是外形还是内饰,以及驾乘的需求,配置等,都是根据国人的喜好需求设计的,也就是说,这是中国人的想法,外国人技术的一部车。从月销几千台,到过万,再到二万、三万、甚至超过了四万,这种神奇,就连老外也看不懂,业界也为之惊讶。这种持续的上升后劲,从边缘走向了主导,甚至站在了“神车”的位置,现在恐怕难有与其匹敌的对手。这是为什么?
我从不为朗逸的畅销感到奇怪,倒是对这款车的态度转变而生成的现象感兴趣。因为朗逸性价比和背书摆在那里,不用吆喝和造势也能卖得好,道理很简单,口碑就是最好的营销。但懂行的和“自己人”曾未必待见过它。比如先是媒体不看好(合资自主),后是大众也不正眼相看(血统不纯),倒是倾心于它的高尔夫。然而,朗逸这个灰姑娘最终变成了白雪公主,倒是谁也没想到。如今,凡是接触过朗逸的人是越来越喜欢这款车,这种由亲和力转化为大众消费的共识,成为了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其实与相信爱一点关系都没有,倒是与平常人有品质感的小日子有关。
由此,去看“方塔园”我就想为郎逸找到解释这款车畅销的感性依据。以前我也多次谈过朗逸现象,不过大家都喜欢从性价比的角度去比较,很少从人文和精神层面去探讨。我相信,如果朗逸纯粹是德国车也不会这么火,一方面它不可能这样贴心;另一方面也不会有这么亲民;再是也不会有如此的温馨。汽车发展到今天,已不完全是功能消费,事实上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消费。就如同对于手表和手机及服饰的需求一样,变成了多元价值取向的表达。
我不想为朗逸的成功美言,但它的经历和成长过程,让我看到,没有文化的汽车是苍白的,而没有灵魂的汽车是孤独的。遗憾的是,朗逸对自己的成功却从没有去思考过,只会喊口号,却无内核,把销量当作了荣光,却忽视了社会共鸣的真实价值。事实上,朗逸是一款出自中国人之手的“公民车”,却还在拿德国技术当标签,殊不知,“意动空间”早就替代了功能的期待,中国消费审美已经进入影响世界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