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车头向着家乡”——宾利乡村教育亲历记

(2015-11-28 13:10:32)

 

 

家乡的美,最想念的人,这都离不开“乡愁”。这是一切出发和回归的动力,也是人类的终极命题。

 

 “车头向着家乡”

——宾利乡村教育亲历记

撰文/颜光明

 

         “天堂里没有病痛。愿爷爷在那里快乐。”

         “这是家和我的朋友。”

         “田野里妈妈和我与狗。”

         “奶奶留下的鞋垫。”

         ……

         我在这一组稚嫩,近乎儿童画面前陷入了从未有过的感触。当然,我不敢说这些画幼稚或童趣,恰恰相反,给我的则是忧伤和隐痛。

这些都是出自读高一学生之手的画,是学校里挑选出来的佼佼者。他们与大城市里的高中生有所不同,都是贫困生。我在与这些学生接触之前,看过他们写给宾利乡村教育计划的申请报告。尽管各自都有因家境贫寒或遭遇不幸,以及天灾人祸等,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都没有丧志,颓废,而是以自己的优秀跨入了高中的门槛。然而,刻苦、坚韧;勤奋、自强之下却掩饰不住窘境。有不少学生来自较远的山区和偏远的农村。百里挑一进入高中,但贫困锁住了眉头。事实上,这些农家孩子是没有经济能力上高中,一人读书全家受穷。加上缺医少药,劳作过度,有些上了年纪的中老人过早丧失体力。土地贫瘠、经济落后,加剧了地区教育的滞后,生育管控削弱,人口质量堪忧。

即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还是产生了不少让人眼睛一亮的读书胚子,天资聪颖的孩子,很有灵气的学生。

望着这些穿着粗制校服的学生,皮肤晒得黝黑有点糙,脸上泛着高原红,有的还显现出一点营养不良的枯瘦。心想,本是花季少年,鲜活亮丽,活泼快乐的年纪,却被蒙上了人生的云翳,生活的忧患。在这忧郁、沉闷、怯生、腼腆背后则是不该藏有的隐忍。

这是让人不忍,坠入苦涩的场面。他们眼里闪烁的则是过早的成熟和忧愁,没有笑靥和欢娱,个个乖巧懂事,像个小大人。我问一位学生,你一个月的住校生活费是多少?回答是百元不到。我随意地问了一些学生,多数家境不好,不是老人病逝,就是家人贫病交加,弟妹幼小,父母外出打工,或发生过意外等。

这些画是源自一堂美术心理公益课的“测试”。主题是“我的家乡美”和“我心目中最想念的人”。当然,这不是正规的美术课,而是交流的方式,旨在启迪心智,打开眼界。说实话,与其说这是画,还不如说是“话”。这些画谈不上原生艺术,却与现实的无奈与忧愁有点关联。

这是我随宾利乡村教育活动云南之行,在剑川中学的见闻。这所中学离丽江50余公里。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年均人收入2600元。这里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区。除了白族之外,还有傈僳族、彝族等。剑川中学是当地最好的中学,历史悠久,兴建于上个世纪30年代,在滇西北很出名。有一副对联写道:金玉其躬得门而入,华藻之笔载道乃尊。

不过,让我惊奇的是,在下午的互动中,脱掉校服的这些学生,换上各自的民族服装时,个个都像换了一个人,重现花季本色,鲜活动人,那种纯粹的美,原生自然,与这里的山水融合成了诗与画的清纯,似乎找到了超越时空的灵动。这就难怪我的一位画家朋友常去云南。每当创作枯竭时,就会来此寻找灵感。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他创作的不少画屡屡获得好评的秘密就在这里。

少数民族是神话的源头,亦是原生艺术之母。这就使我想起了杨丽萍的孔雀舞,以及她的《云南印象》,让原生艺术走向了世界。在我看来,少数民族个个都是“艺术家”。我在这些学生身上找到了依据。他们的才艺几乎是与生俱来,能歌善舞就是一种生活的表达。即“原生艺术从不考虑规则和主流,完全从他们自己的本能和灵感中获得创作的能量。”杨丽萍的不少舞蹈就是再好不过的例子,而眼前学生们丰富的肢体语言不也如此?

在演讲和才艺环节中,学生的深情和投入,释放出的效果,让我想起一位学者说过的话,“我深信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储存着大量最具价值的艺术作品和最出色的艺术诠释方式。那种认为只有拥有命运烙印的少数人才有权利表现内心世界的想法,我认为是完全错误的。”我想,这话说的有道理,关键是需要发现和提供机会。就像眼前的这些学生,论写作,他们的文字纯净,情感真实 ,字字句句来自生活,有感于心灵的共鸣,对山水养育所激发的审美是有色彩的。而他们的歌舞富有灵性,原生而独特,有着不可预知的自由和奔放。正如一位宾利车主在与我交流时所说,一旦打开他们的心智,个个都是小宇宙。因为他们懂得珍惜和机会。

我找到那位画“天堂里没有病痛”学生,问她为什么要这样画?她说,我希望家人和周围的人不再被病痛折磨。话语朴实,真诚。被不因困苦而不善所打动。而一位画鞋垫的学生,一看就是懂女红的孩子,得到了家传。我问她,为何想到画鞋垫?她低声对我说,这是对奶奶的想念。话不多,情感浓烈,暖人心扉。

家乡的美,最想念的人,这都离不开“乡愁”。这是一切出发和回归的动力,也是人类的终极命题。在与学生们的交流中,宾利大中华区总裁郑友添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他说,我也是苦孩子出身,家境贫寒,兄弟姊妹多,也遇到过求学没钱的窘迫,做过汽修工,但心里怀揣感恩和信念,读完学业,一步步走到今天。他说,贫穷和财富都是暂时的,而自信才是改变人生的动力。在知识仍旧是改变命运的今天,但它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而是需要文化才能真正地改变人生。

也许,这才是宾利专注于“乡村教育计划”的核心,扶贫先扶志。而“车头向着家乡”的立意才是此次活动带来的反响出乎媒体意料之外的共鸣,那就是找回精神,而非眼睛。

         “走出大山,回馈大山。”

         这是我帮一位学生演讲稿修改的一句话。后来,听她演讲时,我被感动了。心想,如果每个贫困学生都能这样,中国的乡村才能叫真正的美。

20151126-27

写于云南剑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