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看梵高还是梵高看我们

(2015-05-16 11:46:48)

但凡艺术家都是“疯子”,不“疯”又哪来艺术的想象?从这个角度看,梵高值得仰视。而他的不幸,以及生前在艺术上遭人不待见所陷入的困顿,被现实“逼疯”,这难道仅仅是病的原因?好在他有画作留存,不难解读,会有多重的诠释。所以,看梵高的画,究竟是我们看他,还是梵高看我们。这始终是个值得玩味的话题在我脑海里盘旋。

我们看梵高还是梵高看我们

撰文/颜光明

 

莫奈走了,梵高来了。

同样是印象派,莫奈的轰动因为展出的是他作品的真迹,加上商业运作(展览是在上海闹市的商场里),在上海火了一把(用限量参观的方法吊足了胃口),瞄准的是“小白领”,看画的都是成双结对年轻人。留下的是“以雅为俗”的时尚(排三小时队就是为了看一眼“睡莲”),却引来不少抱怨,还劳驾治安辛苦。盛况之下,偷着乐的是商人。

而梵高不同,没有原作,都是影像资料,让你感受数字化的梵高,玩的是新奇,蒙你不懂,叫你傻眼(大家知道这是“莫奈商业画展”在上海的故伎重演,但还是趋之入鹜,怕被人说你不懂高雅,展览选在了上海的休闲地标——新天地)。《南方周末》直言:看不到真迹梵高展看什么?有趣的是凯迪拉克还插上一手,冠名抢风头。想借梵高表达些什么?

其实梵高的出名是因为他的传奇人生。如果不是“神经病”的梵高画的画就会重新估价,会有另一番说辞;如果不是自杀,也许他的画就不会离奇当作神话;如果他不割掉自己的耳朵就没有精彩;如果他没有凄惨的背书就没有后人为他编撰的故事。所以,梵高的经历其实要比他的画更有意思,不少画都是在“非正常”思维下奔涌而出,这种难以言状的倾诉究竟是艺术还是呐喊?他的“精神错乱”是常人的视角还是病人的心态?

有人说,梵高的画看不懂,也有人说,梵高的画并不美,更有人说,梵高的画很真诚……那么,梵高生前为何被人不待见,不论是生活和境遇,还是精神和艺术,他的悲惨及苦难成就了他的选择,甚至是他人生的归宿。他为何精神错乱,又为何以极端的方式表现自己,难道真的就是为了艺术?

“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

这是梵高内心的独白,分明是将画笔当作了愤怒的投枪。就此,完成了他从印象派向表现主义转身。即便如此,他也没有能力“改造世界”,连自己的命运都难以掌握,只能“关心现实”,“发现良知”,当一切感知绝望时,不如选择死,以这样的方式完成自己最后的作品——成为不朽的行为艺术。

毕加索说过,“这个人(梵高)如不是疯子,就是我们当中最出色的。”不论是疯子还最出色的,梵高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来处。他的“向日葵”就是一种象征。

看不到真迹的梵高展与其说玩的是技术噱头还不如说是欺负你无知。没有了画作的真迹如何感知梵高的痛苦,又如何走进他的世界,又如何看到他内心的挣扎,又如何与他的画作进行交流?

缺少介质(原作)的对话,确实是个够大胆的创意,让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这究竟是我们有病,还是梵高有病?如果梵高起死回生,他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会有如此的辉煌,有12万人买票预约来看他:只不过是个“精神病患者”的自述——他的眼神、不安、恐惧、告诉你,他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为什么?

这是个挑战智商的艺展,没有真迹的梵高展你看到了什么?当开展出现“没有预约不准入场”的混乱再次成为新闻,出现在电视镜头前时,不知是喜还是忧,一张张被激怒的脸和一声声的抱怨,引发对举办商指责和围观时,真不知谁在“疯”了。一位美术爱好者说,看梵高画如果不看他的真迹是感受不到震撼,也体会不到他的艺术感染力。

于是,联想到凯迪拉克冠名“不朽的梵高”时,几乎找不到内在的关联和精神的契合。是沾上了创新的仙气,还是艺术的优雅?确实很难评估。不过,梵高热所带动的“以雅为俗”的潮人还是赚足了眼球。然而,当莫奈展在上海炒得很热时,我曾问过DS为何没有冠名,给我的印象是,他们似乎并不感兴趣,这在法国这又算什么?倒是对现当代艺术很感兴趣,表明他们在汽车传播中更倾向于“喜新厌旧”。

但凡艺术家都是“疯子”,不“疯”又哪来艺术的想象?从这个角度看,梵高值得仰视,而他的不幸,以及生前在艺术上遭人不待见所陷入的困顿,被现实“逼疯”,这难道仅仅是病的原因?好在他有画作留存,不难解读,会有多重的诠释。所以,看梵高的画,究竟是我们看他,还是梵高看我们。这始终是个值得玩味的话题在我脑海里盘旋。

梵高展是商业展,炒作不可避免,但这也制造了一种现象。这就像有人所比喻的那样,“上海南京路就是‘垃圾’也卖得掉”。所以,有人说,上海不缺人气,缺的是忽悠。二十年前,我在陪同一位域外设计师在上海转了一圈后他感慨到,他看到了上海的上空飘的都是钱,闻到的是浓烈的商业气息。我有同感,只是现在变得“优雅”起来了,由物质的层面渗透到了精神层面。

然而,“不朽的梵高 ”在虚拟中真的会不朽吗?这是我们看梵高,还是梵高看我们?

20155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