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突破“体制合资”走向企业谋略
(2012-11-20 00:25:35)
标签:
汽车 |
换个角度看奇瑞与捷豹路虎的合资,可以从突破“体制合资”(计划经济下的汽车合资)走向企业谋略(纯商业合资)进行解读。至于能否1+1大于2,或者多赢,现在作出判断为时尚早,但从合资的意义上来看,市场的意味会更浓些。这表明在汽车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表现方式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不过,对于奇瑞来说,这样的合资将会提升奇瑞的车企形象很有必要,也有助于自主品牌成色的改变找到了新的途径。但要下好这盘棋,关键还是看“合作共赢”要落在实处才能走好。
奇瑞:突破“体制合资”走向企业谋略
事实证明,这是一条艰辛之路。奇瑞属于“不该出生”的环境中长大的本土车企。从起步到成长及发展的过程中,始终绕不开质量、技术、体系、战略等诸多的困扰。在业界看来,这些“问题企业”,不是天生丽质,也没有背景和准备,就像闯进汽车圈内的门外汉,曾被当作笑柄受到冷落和讥讽,饱尝体制外造车的艰辛与磨难。如“买吉利车要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学修车,买奇瑞”的奚落,至今还是没有完全被消除。
相对于合资品牌,消费者对自主品牌始终持有质疑和不信任的眼光,舆论也用怀疑的态度看待本土车企。无论是市场和生存环境,对本土车企而言,仍燃处在围、追、堵(合资品牌的围剿、合资自主的追击、进口品牌的阻拦)的艰困之中。这就难怪一家汽车集团的老总在私下里吐嘈,“干自主吃力不讨好,合资既省心又省力。”
现在看来,合资既是手段也是目的。这样的例子已经被反复证明,没有合资企业的在华外资品牌是难以立脚和做大市场。三大德系豪车品牌是如此,其他外资汽车品牌在中国的成功不也是如此?汽车合资作为商业模式早已不是什么新闻,倒是这样的思维对当下的产业究竟带来什么值得玩味和思索。
曾经被排斥在外的非主流汽车的华晨、奇瑞、吉利等车企在市场的跌打滚爬中挣得了一席之地,今天之所以能走上合资和并购之路,证明他们创下的基业得到了业界的认可,同时也有了立足市场的本钱,这才有了寻找技术升级,品牌提升的机遇。这是中国汽车产业进入新一轮发展之后出现的新现象。
宝马看中华晨,吉利收购沃尔沃,如今奇瑞与捷豹路虎携手,可以不难看到中国本土汽车企业已经成长起来了的不争事实。但也不可回避的是,在寻找自主品牌新的突围当中,“合资思维”作为策略正在融入全球化的视野里起到了与虎谋皮的作用,但没有涉及到产业的核心利益。应看到,在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格局中,国外汽车大佬看好中国,并急于在华“扎根”,寻求合资,目的是谋求更大的市场和利润的野心。汽车产业研究人士早已对外国车企觊觎中国市场作出分析,“得中国者得天下”。有关研究显示,中国高速发展的汽车产业正在挽救世界汽车产业的萎靡和市场的疲软。而不少外资汽车品牌和车企在华获得新生及转机应该感谢中国提供的机遇。其中捷豹路虎抓住商机尝到甜头就是最典型的案例。从2005年在中国销量不到全球的1%,发展到现在全球最大的市场,仅今年前10个月的销量增幅就超过了80%。
对此,换个角度看奇瑞与捷豹路虎的合资,可以从突破“体制合资”(计划经济下的汽车合资)走向企业谋略(纯商业合资)进行解读。至于能否1+1大于2,或者多赢,现在作出判断为时尚早,但从合资的意义上来看,市场的意味会更浓些。这表明在汽车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表现方式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不过,对于奇瑞来说,这样的合资将会提升奇瑞的车企形象很有必要,也有助于自主品牌成色的改变找到了新的途径。但要下好这盘棋,关键还是看“合作共赢”要落在实处才能走好。
2012年11月19日
修改于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