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孤独的丰碑

(2009-05-27 22:56:21)
标签:

文化

豪华如西服的固化,时尚如多变的新潮,嬉皮如疯狂的摇滚……

这种玩法和新奇,撩开了作为汽车鼻祖的苦心孤诣,突破了汽车的想象。惟此才能独享自尊带来的荣耀,使孤独不再孤独。于是,奔驰博物馆的“教堂”与“三叶草”的联想,也许是走进奔驰这扇大门的最佳路径……

孤独的丰碑

撰文/颜光明

 

德国人因由奔驰而骄傲。确切地说,德国人是因汽车而自豪。

这是一个国家的荣誉。近20多年来,中国的汽车界和媒体像走马灯似的朝德国跑,不为别的,就是向他们学习造车技术,探求他们制造的隐秘。全世界的游人也往德国跑,停留在他们的汽车博物馆里,东张西望,想找到他们心中的好奇。德国人自己也喜欢汽车博物馆,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在这里他们能感觉到自尊的价值,一种陶醉的滋味,就像在教堂里做礼拜。

这是一种集体意识,涉及到企业、民族、国家的自觉。在这方面,任何国家都不像德国这样如此重视汽车博物馆的建设,它的象征意识已经超越了汽车本身。

徜徉在德国的汽车博物馆里,看到的是这个世界的变化,以及岁月遗留下的痕迹,不完全是对过去的记录和怀旧,而是探索的脚印和德国人的思考。他们把汽车当作了一个民族的代言,承载起自工业革命以来所要表达的现代化的梦想与主张,不惜工本地营造他们的“汽车殿堂”(博物馆),用建造教堂的虔诚,精雕细琢他们的精神寄托。

近十余年来,大众、宝马、奔驰花不少心思在兴建或翻修他们的博物馆,就像中国到处都在忙土建一样,表达的则是两个不同的诉求。相比之下,奔驰博物馆与“大众汽车城”(主题公园式)、宝马博物馆(个性化的传记)显得孤独,就像德国人造车的丰碑,高处不胜寒。

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汽车博物馆来说,德国的这三大家博物馆都是新的(“大众汽车城”是为了迎合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兴建、宝马博物馆翻新后去年重新开馆、奔驰是2006年重新建造),各有理由且具特色,充满人文色彩,却暗藏心迹,在建筑设计和风格上竞显风流,堪称一流或前卫,被载入了世界建筑史册,成为地标建筑。

这种意识,如同他们的汽车思维,表达的是主张,提供的是体悟,就像贝多芬的音乐,有着极其丰富的联想,深邃博大。相对于大众和宝马的博物馆,奔驰博物馆是孤独的(大众汽车城不仅有主题公园,还有整个狼堡汽车厂做依托,气势宏伟,功能齐全;宝马博物馆与气缸大楼,宝马世界联成了一个建筑群体,同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构成了一个共享的地域空间)。但它是现代的,以“三叶草”的造型提供了一首对汽车讴歌的史诗,且浪漫又现实,他的孤独属于鹤立鸡群,与众不同。

这不是联想,而是一种有意的设计,让你有一种对教堂顶礼膜拜的崇敬。

奔驰博物馆不算高,仅有47.5米高。走到近处不觉的宏伟,但进入大厅,你必须仰头相望,矮化自己。这就是神圣。然而,在这样的建筑里,不用爬楼梯,随着由上至下,或由下至上的斜坡抵达各层参观,纵揽百年之久的汽车今昔与明日之可能,既能进入传奇的纵深处,又能在不少发明创造中留住脚步,被不同时代的生活方式所吸引,会对未来产生充满好奇的憧憬。

这是个十分现代和前卫的建筑。整幢大楼没有直角或菱角,通过弧形从上到下,纵横相连,把整个场馆与区间都联在了一起。行走在到处都能被阳光照射的展馆里,你会发现,参观者也成了被设计的一个重要元素,与整个博物馆构成一体,形成了一股气场,不觉乏味,津津有味,看不够,有味道。独具匠心,浑然天成,如同洒在博物馆里的自然光,闪现出天、地、人,和谐共享的思想。

在奔驰博物馆的走道里拾阶而上,或拾阶而下,会诱发思考,它就像是历史的阶梯,促使你去追溯;也会像人生的阶梯,去感受智慧的伟大。这种奇妙,突然会想到这幢建筑的寓意,由衷地感触到德国人的严谨、细腻、做事的用心。

说实话,我对奔驰博物馆的好奇并在于它的内容(其实奔驰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好奇的是这幢建筑的设计为何如此迥异。问过奔驰公司的人,他们也不知道,或者帮你了解一下,以后就没下文了。相对于其他德国的汽车博物馆,都能从外形特征上判断出个子丑寅卯。而对于奔驰博物馆的造型可一望而知,给人以现代感的视觉印象,但寓意和象征则语焉不详。

自包豪斯开创了德国工业设计之后,很快就在世界流行起来。在我看来,奔驰博物馆的外形设计实际上是典型的包豪斯设计的物化。讲究功能,又极具造型征服力,就像上海大众三厂的建筑,入口处不像个工厂,倒像个博物馆,体现的是以人为本,质量为先的意思。奔驰博物馆外形设计的灵感源自于三叶草。这决不是随意的仿生,或似单纯的构思,而是德国思维的创意。

三叶草是德国家喻户晓的一种小草,路边和庭院,常常能够见到。在德国人看来,三叶草所表达的意思是幸福。亲和而普通。

了解到这层寓意之后,就会对这幢孤独的建筑怀有敬意,对它高处不胜寒的孤独表示同情。我曾在曼汉姆戴姆勒·奔驰第一辆车诞生地朝拜过。其实很普通,原来的红砖厂房还保留着,被粉刷一新,而今则被用作生产商用车的车间。由此我联想到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上,许多德国人在德国馆里看“奔驰一号”时隔着玻璃罩像看文物那样去打量它,而在看甲壳虫时,是坐在它的身边(展台),或端详,凝视,依依不舍,争相合影。

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画面,又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情感流露。撕开了德国人隐秘的情感深处,看到了记忆在颤动。

前者的发明,只能说明这是德国人的聪明才智;而后者的简陋则是记录了在废墟中重又崛起的历史。他们同时出现在代表德国文明的德国馆里,不分贵贱,表明了一种平等、尊重、忠实的价值观。汽车在德国人看来是有生命的,不论是奢华,还是普通,都享有平等的权利。于是,在斯图加特、慕尼黑、狼堡,奔驰、宝马、大众,成了这些城市流动的市标。在这里,汽车就是汽车,成了共享的工具,淡化了附加在汽车上的社会角色,还汽车于本质的追求。而奔驰宝作为品牌,走进了文化,而大众却作为一种生活,演绎了国家的轮子,由此构建了德国丰富灿烂的汽车世界,精彩纷呈,却富而不贵。

但是,这些车一旦走出国门,就充当了不同的社会角色,成为一种辨识的符号,象征性的标志。这是汽车发明者所没有料到的事。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奔驰代表了奢华和高贵,成功和荣耀,权力和地位……诸如此类,成了物化的符号。

长期以来,奔驰在中国人的概念里通常是与财富联系在一起。在港台,称其为“老板车”。即便是今天,浙江老板们的座驾首选还是奔驰。尽管奔驰有傲慢的一面,但不霸气;有奢侈炫目的一面,但不俗气。不过,它的高傲始终成为横在大众沟通中的一堵墙。对于这个品牌的认知,就像五星级宾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望而却步。

“经典是对经典的继承,经典是对经典的背叛。”

这是奔驰近年来给中国人印象最深的一句广告语。试图借助马友友的形象来诠释奔驰的价值与坚持。但这种亲和似乎是在玩文字游戏,尚难打动公众的认知。于是,奔驰再次陷入市场的孤独,不得不屈服于市场,放下身段,就像宝马拿来入门车与普通消费者共进午餐,邀高朋品茶,以通俗的方式融入当地的文化。于是,就有了“C引力,风潮随你”的时尚广告,甚至进入了社区的居民楼里。

其实,奔驰是一个精彩的世界,出名的是它的“第一品牌”,但本质还是个商品,不全是符号的代名词。我曾在奔驰博物馆旁的奔驰专卖店看到,不少车型都贴着打折的牌子。它也有低端车,如小型的MPV车(A class),面向普通消费者。在德国的老百姓看来,就是一款平民车。就象当年上海通用生产的赛欧,人们看中的是它挂有别克的牌子及其它的附加值。在国产C级车上市时,奔驰的高层说,这是奔驰的入门车,并不是像想当中那样的贵,一般消费者都能接受的车型。果不其然,其价格并不比同类车高在哪里。由此,奔驰对中国市场的正视,揭开了它真实的一面,“C级车才是它的销量主力”。尤其当旗下的smat的疯狂上市,如旋风刮遍全世界,把时尚玩到了极致,使竞争对手难以复制,将人的进化与车的进化,城市的进化的三者关系变成了可把玩的艺术,碰擦出思想的火花。

豪华如西服的固化,时尚如多变的新潮,嬉皮如疯狂的摇滚……

这种玩法和新奇,撩开了作为汽车鼻祖的苦心孤诣,突破了汽车的想象。惟此才能独享自尊带来的荣耀,使孤独不再孤独。于是,奔驰博物馆的“教堂”与“三叶草”的联想,也许是走进奔驰这扇大门的最佳路径……

2009年4月7日

修改于4月9日

修订于4月14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