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年物价涨幅可能将低于预期

(2011-02-28 20:04:39)
标签:

财经

中国

gb2312

货币政策

食品价格

股票

分类: 时事新闻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宏观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CPI上涨4.9%4.9%的涨幅仍较去年12月份的4.6%有所上升。

在此之前,一些专家预测,1月份中国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至少超过5,更有很多专家预测至少为5.3

有关分析判断,虽然当前通胀压力仍然较大,但在宏观调控政策将陆续显现效果的影响下,全年物价走势将前高后低,1月份CPI数据可能已接近甚至达到今年最高水平。三季度前后物价开始逐步回落,今年通胀压力总体可控。

食品价格依然是主导因素

统计数据显示,1月份国内食品价格上涨了10.3%,非食品价格上涨了2.6%,其中粮食价格上涨了15.1%,领涨食品类商品价格涨幅。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尽管1月份4.9%CPI比预期有所回落,但前期抑制物价的一系列措施在中期可能逐渐失效,届时物价仍有反弹压力。食品特别是粮食价格的上涨具有一定惯性,可能需要6-8个月的时间才能够消化。而短期密集出台紧缩政策,有助于坚定市场对货币政策回调的判断,推动通胀预期回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专家李建伟判断,今年我国粮价和食品价格大涨的可能性不大,这将带动物价在未来出现明显回调。今年粮食价格肯定还会上涨,但是涨幅不会超过去年。去年食品价格大幅上涨的一个主要推动因素是水果蔬菜价格的上涨,但是今年水果蔬菜价格出现去年的大幅上涨状况并不现实。

货币政策的紧缩仍存争议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宣布,自2011224日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居高不下的通胀压力是紧缩政策密集出台的最主要原因。

目前对于此轮通胀性质的解释有两种观点比较突出,一种观点认为,货币超发后回归稳健的举措有利于降低通胀预期,令结构性通胀转向全面通胀的货币条件缺失。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货币紧缩也应适度,严厉的货币紧缩反而会提升通胀,并会重伤实体经济。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明确表示,抗通胀要运用所有货币政策工具。我们不能说存款准备金率是抗通胀的唯一工具,而是要运用所有的工具,包括利率和汇率,一个工具的运用并不排斥其它工具。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专家张晓晶认为,当前中国面临多方面物价上涨因素,既包括国内前两年的货币超发,也包括国际上的美元贬值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既包括短期的自然灾害影响,也包括中长期的劳动力上涨,有关部门应该继续严控信贷发放,并考虑再次加息。

不过,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也提醒,由于货币政策有一定的时滞性,市场消化大约需要36个月的时间。因此,货币当局在出台紧缩政策时也应注意前瞻性和稳定性,节奏不宜太急。物价上涨并非只有流动性过剩一个因素,市场供给、自然灾害等都可能推高物价。因此,抑制通胀不能单一依靠货币政策。

今年物价总水平将处稳定状态

2010年以来的物价走势看,目前的通胀状况不可低估。但是,从今年全年CPI走势来看,一些专家持乐观的态度。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表示,2011年物价上涨的压力比较大。但是党中央国务院把控制物价总水平、保持物价基本稳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正采取全方位措施,这一系列措施会发挥作用。中国物价上涨状况预计会前高后低,一季度高一些,然后随着各项措施的落实,下半年会有所回落。

北京大学经济专家曹和平认为,今年一月CPI数据即使没达到全年最高,也应该在高点附近。从历史数据来看,20071月物价进入上行期,整个上行期在14个月左右。而本次物价上行从去年3月开始,到现在大约11个月,所以应该还有3个月左右的惯性期。目前CPI的上行期可能尚未结束,但离最高点已经不远。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指出,去年下半年开始的国务院关于整顿物价调整的十六条政策建议以及后来对货币政策的调整共同作用的结果,证明现在的一些宏观调控政策,包括稳健的货币政策,包括增加供给降低物价政策已经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按照这个趋势,上半年物价的涨幅可能还是会低于市场的预期。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预计,如果极端天气问题和输入通胀问题能得到有效控制,同时货币政策调整到位,不因为各种利益问题发生松动,今年我国CPI同比涨幅在4%4.3%的区间内,基本达到国家预定调控目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