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独家供稿:移动Labs
近期互联网企业纷纷试水手机,投身其中的包括小米、阿里巴巴、百度、新浪、腾讯、盛大等中国互联网巨头,大家采用或“硬件+软件+互联网”铁人三项(如小米);或与品牌智能手机厂商合作,内置自己的关键应用(如腾讯、新浪);或走智能手机公司+部份渠道电商化(如阿里云、盛大)等等,希望凭借自身巨大的用户量向移动互联网转型。主要合作情况如下图:
一、 全新互联网式的商业模式。
以赢利能力最强的百度为例,其百度云手机,由富士康代工,贴手机商牌(长虹),搭载自己的百度智能终端平台,走长虹实体销售渠道+电商销售渠道,同时与联通合作,走运营商定制的道路。
赢利模式如下:互联网商说服硬件厂商0利润供货,争取运营商成本(如预破防话费送手机)补贴硬件,用互联网资源(流量和广告资源)与硬件厂商、运营商分享收益,在手机中内置自己应用, 再加上互联网企业的现金流,互联网企业有力提升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份额占比。
未来无论是互联网厂商做手机,还是手机厂商做,最后都是通过互联网增值服务来挣钱,而不是靠卖硬件去赚一次性的钱。
二、互联网式的营销宣传手法
互联网厂商为传统的通信领域带来了很多营销宣传新手法。如订单式电子商务模式 ;苹果式饥饿营销等。
以小米手机青春版为例,5月15日,小米公司宣布推出小米手机青春版,在新浪微博上,12小时转发超100万、评论37万,24小时内超过85万次评论,215万次转发。5月18日,小米手机青春版开放购买,售价1499元,但要求限量15万台。
三、 以良好互联网体验为前提的配置
用户购买手机的首要参考标准是互联网体验是不是足够好。并已影响到了运营商的选择。
针对移动互联网目标主要目标客户(学生、白领),互联网手机配置中,双核1G已经入门级产品,双核1.2G是中等配置,但售价多在千元左右。可谓性价比高的高配置。
而互联网企业从PC时代带来对用户心理的把握、用户熟悉的丰富多样应用,也保证了好的互联网体验。如阿里云手机的“淘宝”应用;的“游戏”“阅读”,都是用户从PC延伸到移动互联网应用。
当然,互联网做手机的效果有待观察,确实会存在着产品线布局、售后、产品使用稳定性等等弱势。比如李开复就认为,单纯为了绑定自己的服务而推出手机,会限制用户的选择,不看好大部分互联网企业进军手机业的前景。而且近期又传出其中的政策诱因(鼓励中国互联网公司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操作系统的工作,并有可能针对开发者提供政府补贴))。但不管如何,终端真正成为了发展移动互联网的一个载体,这完整了移动互联网的产业链。
本文作者发表在移动Labs的原文链接是:http://labs.chinamobile.com/mblog/7539/173566
【相关博文】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