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行为研究:垃圾短信防治技术漫谈
(2011-07-06 13:53:09)
标签:
杂谈 |
几乎每个手机用户或多或少都受到过垃圾短信的骚扰。虽然运营商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治理,但是垃圾短信发送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寻找系统的漏洞。本文不讨论谁应该对垃圾短信负责的问题,也不谈论业务流程,主要简单讨论一下目前垃圾短信的动向及主要的防治技术。
目前的垃圾短信呈现几种新的发送趋势。一是发送者采用同音、形近、近义等方式,规避关键字方式的拦截,同时在其中混淆一些无意义的字符,用来欺骗拦截算法。二是发送者采用频繁换号,每个号码都是低频发送,模拟正常人的发送行为进行发送,以躲开针对发送者的异常行为进行探测的方法。
针对这些新趋势,主要有两类垃圾短信的防治方法。
一类是基于内容的方法。这类方法主要是对短信内容进行分析,可以有不同的着眼点。方法之一是通过采用拼音分析、关键字扩展、关键词自动提取等方法,可以较为有效的应对同音、形近、近义等变换方法。方法之二可使用文本分类技术,提取垃圾短信和非垃圾短信的具有区分度的文字特征,形成判别模型,用于垃圾短信的识别。实验表明此方法查准率和查全率都比较高。方法之三则另辟蹊径,针对广告短信中必不可少的联系方式进行攻击。对于广告短信来说,发送者比如会留下联系方式,或是手机号码,或是网址/电子邮件等。通过对短信内容的分析,提取出相应的联系方式,并结合其他特征进行判断,对此类垃圾短信很有效。
另一类是基于行为的方法。这类方法主要从发送者的发送行为着手进行分析。方法之一是分析发送者的呼叫网络。垃圾短信发送者大多数只发短信,很少收短信和接打电话。这些特征和正常呼叫网络中的用户是不一样的,通过学习一个模型,能够有效地识别垃圾短信发送者。方法二可以对发送者的发送频率进行分析。虽然发送者刻意模仿正常人的发送频率,但毕竟是程序发送,分析其发送频谱,可以找到区别。方法三则可利用用户举报信息。目前的垃圾短信举报方式较为复杂。运营商可以与终端厂商、应用开发商合作,在短信应用中内置自动举报功能,对确定的垃圾短信进行举报,在系统端收到一定数量的举报后即可确定其为垃圾短信。
综合采用以上方法能够有效遏制垃圾信息。但是,类似于病毒与反病毒,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竞赛。可以预见,即使采用新的方法遏制了垃圾短信,垃圾信息发送者必然会寻找新的发送途径,所以对此问题的更好解决方案可能是疏而不是一味堵。
用户行为研究发表在移动Labs的原文链接:http://labs.chinamobile.com/mblog/382108_91321
相关博文:
特别推荐:
网易分吃企业IM蛋糕 隐私漏洞处理引关注
TD-LTE上网卡将推出 广州深圳TD-LTE开始测试
In-Stat:TD-LTE成长将十分快速 2014年用户2千4百万
TD-LTE:竞逐规模商用 海外网络建设步伐加快
4G革命将彻底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和娱乐方式
更多精彩推荐:
Facebook明天召开发布会 或推视频聊天服务
苹果服务器遭入侵 iCloud将成为黑客新攻击目标
2011年6月来自iPad网络流量占据全球互联网总浏览量1%
6月份全球垃圾邮件400亿件 同比下降达82.22%
盘点全球最节能数据中心及降低PUE值措施
LightSquared新筹2.65亿资金 推进全美LTE网建设
从CDMA到LTE 演进之路渐清晰
SK电讯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LTE Advanced电信运营商
更多精彩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