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用户体验对TD+CMMB终端产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从多次的交流中观察到,男性与男性有很多的共识,女性与女性有更多的共鸣,如果会议上有男有女,势均力敌,这个会议就很热闹,在反复地认证一个命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慢慢体会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一个伪命题。可能更接近事实的一个命题是:手机诉求便利,PC诉求快乐。换句话说,用户使用手机应用的粘性来自于便利性,用户操作PC应用的粘性来自于快乐感。
电信业天生具有服务的概念,通信终端时时处处体现便利性。电信天然地认为,要将固网的话机装到用户家里去,尽管“最后一公里”是电信服务中永远的挑战。天然地认为,要将手机放到用户的衣兜里,尽管中国移动在珠穆朗玛峰架设移动基站困难重重,仍必须架上去。
通信终端承载服务时,也在时时处处追求便利性。固话终端采用“按键拨号”和“缩位拨号”;手机诉求“一健拨号”和“缩位拨号”;所有通信业务采用“请求应答”的模型,有清晰的“请求---维持—终结”的交互模式,终端发起请求后应答会送回铃音或忙音,中国移动要开通10086客服热线,等等等等,这些服务提供的便利性,用户已经非常习惯了,积淀形成电信服务的文化观念。试想一下,用户发起一个电话,如果在他预想的时间内,没有听到回铃音或忙音,他会怎么样?迷惑、生气、大骂通信公司,这已成了世俗文化的一部分。总体感觉,电报服务和电话服务创造了电信服务的概念,也塑造了电信服务的文化观念。对于移动通信,电话、短信和彩信业务较好地与电信服务的文化观念相融,成长为普及型的业务。对于WAP业务,文化观念上存在很大的差距。举例来说,通信业务采用“请求应答”的模式,对用户是“离线”的体验,但WAP业务是依托互联网,对用户是“在线”的体验,尽管只有一字之间,反映水土不服的问题,预示着业务成长命运之间的鸿沟。
通信终端从没有屏幕变成引入小屏幕,也反映着通信服务的便利性。固网话机引入屏幕显示输入的号码或显示来电号码是为了方便用户,特别是引入IP电话后,要拨的号码太长,小屏幕带来的便利性尤为明显。移动通信网实现了电报网的电报业务和固话网的话音业务的融合,手机天生就带有一个小屏幕。利用这个小屏幕来展示信息,人们做了很多创新,将原来PDA上的应用都搬到手机上来了,进一步发展了智能手机的概念,这是当今产业的热点。对于TD+CMMB终端,所做的创新工作之一就是将数字化后的电视形态的信息搬到手机上来展示。
手机的小屏幕和PC的大屏幕之间的差别,在产品视角的尺寸差别背后,蕴含着巨大的信息服务的鸿沟,也是形成数字鸿沟一项举足轻重的因子。对于用户,与手机小屏幕匹配的输入工具是数字键盘,后来引入了新的输入工具,如鼠标、全键盘、感应器,触摸屏、手写等。总体感觉,受限于输入工具,使“人---手机---网络”之间的闭环交互难以形成顺畅的流通,使小屏幕潜在的信息服务价值无法得到充分的显现。也许,语音识别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以后,能够像数字键盘一样普及到手机,应会形成移动通信服务的新文化、新世界。
PC大屏幕背后的输入工具是键盘和鼠标。键盘天然解决了文字输入的问题,无需像小屏终端通过数字输入和文字转码实现文字输入。对于汉字输入,要对“王码五笔字型”输入法的发明表示深深的敬意,它弥合了在英文键盘上英文输入和汉字输入之间的鸿沟,天才般地解决了汉字输入的便利性和录入速度的问题。
鼠标看起来不起眼,却是PC快乐体验的催产师。鼠标的发明,解决了图形在大屏幕上显示的精确定位问题,就像用GPS解决地理精确定位问题一样。在PC应用中,不需要依赖鼠标能完成信息显示定位的应用已经不存在了。与之形成对比,对于手机应用,要依赖鼠标完成信息显示定位的应用却难活下去。鼠标的发明,为图形显示系统的出世提供了产床,才有Apple机及表格计算程序、才有微软的视窗系统及盖茨的传奇、才有英特尔及IC产业、才有互联网、才有中国移动业务转型的痛苦、等等等等。可以这样说,没有鼠标,就不会有IT产业和所谓的互联网时代,对世界文明的重大意义就像中国的黄河,黄河是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文明。PC互联网终端起源于图形,图形的始祖是人类文明的图腾,用来传递心灵的语言,寻求心灵的慰藉。图腾的文明史比数字和文字要早很多个世纪。即使是今天的中国,仍有民族具有久远的宗教图腾文明,却没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
手机体验与PC体验之间的鸿沟非常巨大。说也不清楚又不得不说的一种说法是,手机体验起源于文字和计数文明,手机仍也会忠诚于工具的范畴,以便利性为诉求;PC体验起源于图腾和表意文明,同时包容现代的文字和计数文明,PC机会忠诚于人性的范畴,以快乐生活为诉求。
写这篇Blog是为了提醒自己,自己不要自以为是,也不要被周围自以为是的狂热所淹没。
候清富发表在移动Labs的原文链接:http://labs.chinamobile.com/mblog/387_83078相关博文:
电视屏与电视的分离与融合
候清富:CMMB融入移动运营的生态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