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供稿:移动labs
作者按:连载内容节选自用户行为实验室研究的《突发危机事件中公众的心理特点以及对移动通信的需求研究》白皮书,更加完整和详细的内容敬请关注此白皮书近期正式发布。危机对社会的影响危机对社会的影响,首先突出地表现为威胁人们的安全生存或表现为直接造成人的大规模死亡。在诸多危机中,地震最容易造成人的大量死亡;同时,灾害容易致人伤残,甚至终生失去劳动能力。
其次,灾难的发生对人们的生存环境产生巨大破坏,影响到人们生活的衣食住行。重大的自然灾害或火灾等人为灾难会造成对民用住宅建筑的破坏,地震对人们居所的破坏尤其惨烈。
再次,灾害同样会对生产力发展水平造成破坏,主要表现在对工农业基础设施,如机器、厂房、水利灌溉设施的破坏,造成专业技术人员的死亡和伤残等。
最后,如地震等自然灾害还会引起次生灾害。如地震引发火灾、水灾、瘟疫,这也会对社会产生极大影响。
危机事件对大众生活和心理的影响
l 危机事件造成人们生活的改变
危机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受灾者本人及家庭的更是沉重的打击。首先,诸如地震类的灾难造成的死亡使得很多家庭残缺,给家庭中的幸存者带来痛苦。第二,危机事件,特别是造成重大灾害、影响严重的事件,如地震等,对人们的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破坏,民房被毁、无家可归,食物短缺,人们面临巨大的生存考验,此时,人们开始关注更多较低层次的基本需求,表现为对食品、衣服、水、帐篷等物质生活资料的需求增强,特别是在灾难开始的初期。
而另一方面,民众在遭遇危机事件后,同样需要得到全面的安慰和心理支持,且这种心理需求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缓慢降低。
由于突发危机事件的紧急性和不确定性,人们通常在短时期内很难得到足够的信息,然而人们又需要尽可能多地得到信息,并更愿意将自己得到的信息四处散布,这便为流言的存在和传播提供了途径,危机之后人们的恐惧、担忧等心理也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流言的信息。很多人对灾情发展了解不清楚,因此对流言更多持模糊的态度,因而也往往造成流言的广泛传播,加深了人们的恐慌,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l 危机灾害的不同阶段对人们心理状态的影响
危机事件对人们心理状态的影响遵循一定的时间规律。从灾害发展的时间进程上,灾害心理的发展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l)
灾前预报期:在灾前预报期时,与有预报的灾难有关的心理问题在预报期就已出现,通常表现为焦虑不安和恐惧,有些人则以怀疑、否认、侥幸的心态对待预报。轻度的否认表现为防备灾难时漠不关心,讨厌灾难管理人员的言行,有的甚至拒绝执行撤离危险区等正确的预防性行动要求。
(2)
灾难降临期:大多数灾难仅历时数分钟至数小时。以致多数受灾人群出现应激异常,表现在情绪、心理适应、认知和行为各个方面,在此过程中也经常伴随着受灾者的生理反应。具体来说,人们在危机发生时因突然的强烈刺激而产生恐慌、盲目避险行为,随后便可能以消极情绪体验表现出来,比如悲伤、焦虑、恐惧、抑郁、愤怒等,有些人甚至会出现一些行为的异常,比如强迫、攻击、暴饮暴食等行为,且这种心理上的异常有时还会以生理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感到心慌、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头晕、头痛、失眠等,在认知上也可能出现对工作和生活失去兴趣,注意力不集中、求生意志减弱等现象。
(3)
灾难后初期:正常范围内的心理包含庆幸逃脱打击的短暂愉快心理,渴望生存和安全的原始自我保护心理,如期望得到更安全或安全的地方,期望与他人分享救济物质和空间的原始平均心理,为亲人或财产受损害表现的惋惜及负罪心理,愤怒迁移到救援者及其它亲友身上的自我防御行为。病态的心理和行为包括急性恐惧、心理性休克及兴奋性攻击等。
(4)
灾难后晚期:指与灾难相连的数月及一年内。如悲伤、自责、激怒等表现持续存在均应被视为病态,特别是妨碍新生活重建的心理和行为更应请精神科医生给予治疗。
重大危机事件对民众造成的心理伤害得不到及时的调节和心理治疗,长久发展下去就可能成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5)
灾难后长期:一般人们在灾难后数年内仍会对灾难有很深的印象,并且不愿触及这段往事,但大多数人日常活动正常,且触及往事并不诱发强烈的反应。那些未能调适好的人则容易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
危机对人们行为的影响
危机事件给人们的心理状态产生的严重影响,更可能通过一些不同于平时的异常行为表现出来。值得庆幸的一面是危机可能会激发出人们超常的责任意识和利他行为,舍生忘死保护国家财产和抢救他人生命;危机中还能激发人们的亲社会行为,在灾变的条件下,由于生活条件的恶劣、大家共同的求生欲望以及同生同死的命运所系,更容易打破平时心理沟通和表现的种种束缚和障碍而进行人际交往。在灾时的特定条件下,许多人能够捐弃前嫌,化干戈为玉帛,救助自己平时的冤家对头,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亲和行为明显增强。
虽然危机对人们的行为可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不可否认在危机事件中,人们也可能出现产生消极后果的异常行为。在灾变的特定条件下,由于人们心理约束和社会控制的弱化,使越轨心理萌动和行为表现都较常时更为强烈和难以控制。
另一类危机中经常出现的是公众的群体行为,例如群体性的恐慌,流言与谣言的传播,骚乱和暴乱,以及其他的非理性行为。
危机事件的特点为公众群体行为创造了条件,也赋予了公众群体行为新的特点:
第一,偶然性与无组织性。危机事件的突发性决定了群体行为的产生的偶然性,难以预料。在难以预料的因素的诱发下,群体行为的产生大多具有自发性,一般地说并不是由哪一个人或哪一个群体预先安排而发生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自发的行为。
第二,感染性与模仿性。危机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它的发生、发展和影响都没有经验性知识进行指导,平常的行为规范已经失去了作用。在没有明确规范指导其行为时,人们依靠临时的判断和接受他人的暗示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很容易产生群体行为。参与群体行为的人们采取特殊的互动方式,情绪上相互感染,行动上相互模仿,人们在相互沟通中,情绪的作用被不断放大,极易相互感染,而且感染传递的速度也非常快。
第三,失范性与狂热性。危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在危机之中,平时的社会控制机制可能会遭到破坏或是无法有效地发挥作用,这样就为群体行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公众群体行为有很多消极影响,首先,群体行为可能成为危机爆发的导火索。第二,群体行为可能使危机影响加深,流言和谣言的大肆传播,使公众的恐慌加剧,引发了更多更大范围的非理性的行为。
随机博文推荐:
用户偏好分析——效用是“因”还是“果”?
用户偏好分析——由来已久的新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