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江千里浪,入竹万竿斜”中“斜”的读音
(2016-11-01 13:43:47)
今年秋季开始使用新修订的一年级教材,有40%的课文被替换,古诗文学习的相关课文约占全部课文的30%,比之前的教材增加了40%相关内容。增加了古诗文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比重,并且专门安排了对韵歌一课,非常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新版小学一年级第一册“语文园地八”的[日积月累]所选的唐诗《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里浪,入竹万竿斜”就是如此。由于过分强调合乎现在汉语读音标准,出现违背古诗文押韵规则的内容。
古诗中的特殊读音是汉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语言现象,它体现着丰富而复杂的语言发展运用规律,包含着汉语文化的历史存留。它是语言发展和语音发展规律的例外。例外隐含着不被人发现和掌握的规律,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线索,也是汉语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诗歌具有音乐美,诗歌的音乐美主要取决于节奏。这种文学体裁很讲究押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绝句首句可押韵可不押,二四句必须押韵。本诗的第一句最后一个字是叶,可押可不押。第二句最后一个字花押“ɑ”韵,下平六麻部。第三句不必押韵,第四句最后一个字是斜,也必须押下平六麻部的韵,读xiá。课本编著者注作:xié
.但是在古文、旧体诗中,为合辙押韵,“斜”读作xiá
。以前的诗集注解中曾有特别提示,为了押韵,诗中的这个“斜”字可以读“xiá”,但是近年来可能是出于“规范字音”的需要,“xiá”的读音便被取消了,以致于连《现代汉语词典》这样权威的工具字典中都显示“斜”字只有“xié”的读音。但是,即便是为了“规范读音”,我仍认为这种改法有待商榷,
现代汉语的特殊读音有历史的来源. 这些有几个读音的字,我们一般以符合语音演变规律的或者最习用的读法为“正读”,而以特别、少见的读法为“变读”。即把一个字的本来读音以外的其他读音叫作特殊读音。这些特殊读音来源十分复杂,是汉语语音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剩余。这些“剩余”的特殊读音,有些具有特殊的作用,成为语言中的有效成分,例如有些变读是诗歌的韵脚,这是应该予以认可的;还有一些则仅仅是没有意义的“剩余”,成为语言中的赘疣,例如阿旁宫的“房”读“páng ”,呆板的“呆”读“ái”,自然是应该予以清除的。
新版教材,注重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古诗文不单纯是一种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民族的优秀文化,而这一民族文化的突出特征就是韵律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特别富有感染力。若涉及到押韵,一般发“xia”音,若不涉及押韵,则一般发“xie”。上边的两首古诗都是押“ɑ”的韵,若把“斜”字读成“xié”的音,整篇古诗的韵味便大大降低。新版教材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就必须读“x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