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母“r”在古汉语的发音
清人钱大昕在《舌音类隔之不可信》提出的一条汉语声母演变规律。在上古声母系统中上只有“端[t]”、“透[t']”、“定[d]”、“泥[n]”这组舌头音声母,没有“知”、“彻”、“澄”、“娘”这组舌上音声母。舌上音声母是后来从舌头音“端[t]”、“透[t']”、“定[d]”、“泥[n]”这组声母中分化出来的。即古无舌头、舌上音之分。人们常说,要看唐代的中国,就去日本。要看明代的中国,就去韩国。要看民国时的中国,就去台湾。日语汉字的声母只有17个,就没有“zh、ch、sh、n、r
”发音。我国不少地区的方言保留了古代汉语发音的遗传基因,闽南方言中直到现在,有些方音中仍然只有舌头音,南方很多地方的方言中,都发不好[n]和[r]的音。例如
湖南衡山方言,“里(头)”读“底”,“猪”的声母为[d],“陈”的声母为[t]。河南信阳北楚方言,“猪”的声母为[j];
“处”发成“去”、“喘”发“犬”声母为[q]
,“树”的声母为[x];“囊”发成“狼”,把“男”发成“蓝”;声母为[l]。也就是“zh、ch、sh”分别发成“j、q、x”;“j、q、x”发成“g、k、h”。“n”发成“l”。那么我国古代声母“r”发什么音呢?
普通话由声母“r”组成的音节凡十二。和韵母“e”组成的音节,如“惹”,《说文》:人者切;“热”,《说文》:如列切。和韵母“i”组成的音节,“日”《说文》:人质切;和韵母“u”组成的音节,“如”《说文》:人诸切;“乳”,《说文》:而主切。和韵母“ui”组成的音节,“锐”《唐韵》:以芮切;和韵母“un”组成的音节,润《说文》如顺切;和韵母“ao”组成的音节,“绕”,《说文》:而沼切,“饶”,《说文》:如沼切。和韵母“ou”组成的音节,“揉”,《说文》:而由切,《广韵》:人九切。《正韵》:忍九切。和韵母“an”组成的音节,“染”,《说文》:而琰切。和韵母“en”组成的音节,“人”《唐韵》:如邻切,《集韵》:而邻切。和韵母“ang”组成的音节,“攘”《说文》:汝羊切。和韵母“ong”组成的音节,“融”《唐韵》以戎切、“荣”《唐韵》:永兵切。和韵母“eng”组成的音节,“扔”《说文》:如乘切。由此可以看出:声母“r”在古汉语的读音其声母为“人”、“以”、“而”、“如”四个字的声母。由“人”,《唐韵》:如邻切、《集韵》:而邻切。“而”,《广韵》:如之切、《集韵》:人之切、《正韵》:如支切。可知。“而”和“人”、“如”的声母互训。“而、如、人”和“以”声音相同,那么声母“r”在古汉语中的读音应该为“y”例如:融
《唐韵》以戎切,应该读[yong] ,
荣《唐韵》永兵切应该读[ying],“而”读音为[yi]。而同音字儿,《说文》:汝移切。律诗是要求严格押韵的。唐代诗人盖嘉运的《伊州歌》“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牛僧孺的《乐天梦得有岁夜诗聊以奉和》“惜岁岁今尽,少年应不知。凄凉数流辈,欢喜见孙儿。暗减一身力,潜添满鬓丝。莫愁花笑老,花自几多时”。李乂的《夏日都门送司马员外逸客孙员外佺北征》“日逐滋南寇,天威抚北垂。析珪行仗节,持印且分麾。羽檄双凫去,兵车驷马驰。虎旗悬气色,龙剑抱雄雌。候月期戡翦,经时念别离。坐闻关陇外,无复引弓儿。”李亨的《赐梨李泌与诸王联句》“先生年几许,颜色似童儿。夜抱九仙骨,朝披一品衣。不食千钟粟,唯餐两颗梨。天生此间气,助我化无为。”宋代李煜的《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
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等诗句中的“儿”都读[yi]。河南信阳商城方言,现在还保留着古汉语发音。如“入”发成“余”、
“如”发成“于”,把“弱”发[yuo]。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