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银行股再融资“饥渴症”探秘

(2011-05-07 12:39:49)
标签:

财经

中国银行业

美国银行业

总资产

银行利润

贷款规模

分类: 转载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教授)
2009年,我国上市银行的年报充分显示:它们一边是利润较快增长,另一边却是贷款更快增长,结果是银行资本充足率不断下降,再融资刻不容缓。这就是中国银行业的粗放式经营怪圈:抢挖客户、发放贷款——比拚当年贷款增长——完成当年利润指标——分支行员工兑现当年奖金——银行资产质量下降、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不良贷款核销、冲销往年利润——银行再融资(增发、配股、发可转债或次级债)——继续扩大贷款规模——继续利润增长——继续再融资……
 “饥渴症”式的、永不停歇的银行再融资将会循环往复地不断演绎下去,其根本原因就是我国银行业的粗放式经营模式的弊端。识别我国银行业粗放式经营模式的两大标签:其一,银行利润总额随贷款规模增长;其二,银行资产连年高速增长。
 在发达国家,以美国为例,由于股票市场和公司债券市场发达,企业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十分广泛,企业融资结构分布相对均匀而分散,企业不会对银行形成单一融资的高度依赖,与此相对应,西方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靠比拚“贷款规模”或“资产块头”,它们更多地将竞争的焦点投放在银行中间业务及金融服务业务上来,因此,在发达国家,银行利润不会单一地依赖贷款及银行资产总规模的不断扩张。比方,十年来,美国银行业总资产一直稳定在10万亿美元左右(也就是70万亿人民币左右)。目前,中国银行业的总资产已逼近美国8000多家银行的总资产!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总资产急剧膨胀(单位:亿元)
 
全国银行业总资产
工农中建四行总资产
   年度   
   年末总额   
  比上年增长  
  年末总额   
  比上年增长 
2003
276584
——
151941
    ——
2004
315990
14.2%
169321
11.4%
2005
374697
18.6%
196580
16.1%
2006
439500
17.3%
225390
14.7%
2007
525983
19.7%
280071
24.3%
2008
623913
18.6%
318358
13.7%
2009
787691
26.3%
400890
25.9%
注:根据中国银监会网站公布数据计算。
相反,在中国,企业融资一直高度集中依附于传统的银行信贷,公司债券市场尚未真正开放,股票市场规模也较小,因此,中国企业融资结构单一,并高度依赖银行放贷。与此同时,中国高速推进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一直支撑着“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国企的快速扩张,汽车与房地产行业更是“吃钱”的大户,它们更是全力以赴地支持银行贷款的飞速扩张。从另一方面看,中国银行业在短时期内很难从外延粗放式扩张转向内涵集约式发展模式上来,规模扩张仍将是中国银行业未来不变的主旋律。
 在纯粹数量扩张、粗放式经济高增长面前,银行无需作出过多的选择与思考,只要抢到客户、放出贷款,就可以坐等利润回收。这是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现状,当然,这也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经营模式。
 
表二:三大国有上市银行分红与再融资比较表
2009年年报
工商银行
建设银行
中国银行
总资产增长
20.8%
27.4%
25.8%
净利润增长
16.1%
24.0%
30.2%
2009年拟分红
568亿元
472亿元
355亿元
2010年再融资
(方案)
拟发可转债
250亿元
已发次级债200亿;
还有缺口500亿
已发次级债250亿;
拟发可转债400亿
注:表中数据分别取自上述各家银行报表及相关公开信息披露。
从表二可以发现,上市银行“利润增长”与“再融资”之间存在着某种规律性:
 (1)银行利润增长随总资产增长,但利润增速总赶不上资产增速,然而,总资产扩张仍可维持利润增长。
 (2)银行分红增长总赶不上利润增长,但更可观的是:银行分红增长总赶不上银行再融资增长。
 有人说,为什么银行一边“赚大钱”,另一边却又喊“很缺钱”?
 也有人说,为什么银行右手给股东分红,左手却又从股东手中“找钱”?
 你能告诉我:其中的游戏规则究竟是怎样的吗?
 自答:银行大规模“再融资”,是为了补充银行资本金,以便继续扩大放贷规模;只要贷款规模不断扩张,银行利润就会不断增长。因为中国银行业仍处在一个抢占山头——抢存款、抢贷款的初级发展阶段。
 

最后结论:目前,中国银行业尚无能力“回报股东”,在现在或将来的相当一段时期,中国股东仍将是中国银行业规模扩张的主要动力源和坚定贡献者。让我们共同等待“中国版”的汇丰银行和恒生银行早日诞生吧!

 

最大的影子银行
制度性设置进入门槛,制度性制造存贷差,中国银行业辉煌靠的是这两个“制度性”
王兰

  2010年是中国银行业继续猛进的一年,中国银监会2010年年报对此有详述。但细读该年报却可发现一些隐患。

  中国银行业骄人成绩之一是规模。2010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达95.3万亿元,这实在惊人!经济总量3倍于中国的美国,其两家主要商业银行——美国银行和花旗集团同期总资产不过4.18万亿美元(约合27.3万亿元人民币)。

  2010年中国实体经济(GDP)为39.8万亿元,仅为同期银行业总资产的41.8%,这无疑属超常失衡状况,“十一五”时期的历史数据也提供了类似佐证(详见附表)。“十一五”前三年银行业资产和实体经济比例基本在200%左右,后两年有明显上升,说明了同期货币政策泡沫化程度。

  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远超证券市场。对间接融资远大于直接融资现象的通常解释是:其一,中国间接融资起步更晚;其二,非英美法系下信托等权益更难保障,制约直接融资发展;或许还存在另一原因是,对中国政府而言,和较为分散的直接融资市场相比,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更容易调控,配合计划体制能力更强。这种格局的好处是能应急体现政府意志,麻烦是易引发通货膨胀且资金配置效率不高,无法调动全社会的投资积极性。

  中国银行业另一骄人之处是利润。2010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税后利润达8990.9亿元,中国现阶段尚属制造业大国,一个中介服务行业利润如此高实不正常。2010年,“富得流油”的石油三巨头三家合计利润不到2700亿元;议论最多的房地产开发业,2010年合计利润估计不到银行业的三分之二。就税后利润而言,银行业可能是所有行业中最高的。

  2010年银行业利润构成中,有66%(5934亿元)来自净利息收入。所谓净利息,本质上就是利率管制下的存贷款利差。2010年银行业存款余额为73.3万亿元,其中单项最大为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41.88%。某种意义上说,银行业利润中有2485亿元(5934亿元的41.88%)是人为压低居民储蓄存款利率而衍生出来的。银行业审批以及利率双重管制手段,某种程度上成就了中国银行业的辉煌。

  中国银行业市场和治理结构也值得讨论。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开行、进出口行、农发行)、五家大型商业银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以及邮储银行,这九家银行的资产约占银行业资产总额的60.38%,集中度相当高,说明中国不缺大银行而缺众多小银行,这也是民间“类银行”行为有市场的原因。

  而在治理结构上,中央汇金公司是光大银行(汇金持股70.88%)、中国银行(持股67.53%)、农业银行(持股50%)、开发银行(持股48.70%)、建设银行(持股48.23%)、工商银行(持股35.41%)的主要股东,还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了1875亿元中长期债券,用于向上述某些银行再融资和其他银行注资,该模式似乎还将持续。股东的同质性会带来系统性波动风险,而股权、债权的自循环更易引发治理难题。汇金公司恐可称为中国最大的“影子银行”?

  失衡的规模、管制下的利润、复杂的治理结构等形成了中国银行业的隐患,有的或许是痈疽之疾,有的则是心腹之患,当警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