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授权传记月末发行

标签:
财经股票传记巴菲特杂谈 |
分类: 新闻摘要 |
http://www.ynet.com/img.db?43417587+s(400)
市面上有关巴菲特的传记不少,但能得到他本人授权的却没有。据美国媒体报道,首部经美国“股神”沃伦·巴菲特本人授权的巴菲特传记《雪球:沃伦·巴菲特及其人生经营》将于本月29日公开发行。书中除讲述了为人关注的巴菲特商业战略,也涉及一些巴菲特个人经历,特别是他与前妻苏珊的感情生活。在苏珊眼中,巴菲特在投资方面确实天赋异禀,但却不会应付其他生活琐事,需要他人照料。
■广受关注
现年78岁的巴菲特是美国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掌门人。他于1956年真正展开他的投资事业。目前,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业务面十分广泛。在《福布斯》杂志本月17日公布的最新一期“美国富豪400强榜”上,巴菲特以500亿美元的个人资产位居第二。
虽然尚未问世,但这本经“股神”本人首肯的传记早已引起广泛关注。
2005年,兰多姆出版公司下属的班塔姆·德尔出版集团据传以700余万美元的出价获得了这本传记的出版权,创下美国出版业历史上又一天价稿酬。
美联社20日报道,这本巴菲特传记仅凭售前预订量就已经进入亚马孙网站畅销书的前75名,预计首印100万本。
■拒绝奉承
这本书的作者艾丽斯·施罗德原为摩根士丹利的保险分析师。上世纪90年代末,施罗德在撰写一份有关巴菲特经营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报告时接触到后者,与之结下深厚的友谊。
2003年,巴菲特选中施罗德为自己打造一部传记。巴菲特表示,不会亲自动手写自传,并相信施罗德会比自己写得更好。
施罗德说,自己在筹备这部传记期间与巴菲特交谈了数千小时,并获准查阅许多巴菲特的个人资料。巴菲特还把施罗德介绍给许多他人生中的重要人物,以方便写作。
施罗德在这本传记的介绍中说,巴菲特鼓励她以严苛的视角审视他的人生。“我的想法和别人的不同,艾丽斯,别用那么奉承的口气。”
班塔姆·德尔出版集团一名发言人说,巴菲特在看过这本书的手稿后只字未改。巴菲特对艾丽斯的信任由此可见一斑。
■私人生活
施罗德说,这部书的书名源于巴菲特的一句名言——“人生如滚雪球。最重要之事是发现湿雪和长长的山坡”。
除去讲述巴菲特如何靠从亲友那里凑的10万多美元起家外,书中还披露了一些巴菲特的个人生活经历。
书中说,巴菲特年轻的时候,除去对投资领域特别敏感,其他生活事宜无不需要妻子苏珊的精心照料。苏珊帮巴菲特剪头发、购买食物、与人交往……“苏珊发现,除了投资,她的丈夫在其他任何一个方面都对自己充满怀疑。”
随着巴菲特愈加专注于投资事业,苏珊也不再满足于扮演相夫教子的全职主妇。书中说,苏珊本以为巴菲特会在赚得800万至1000万美元后就会退出投资业,把一部分精力转移到家庭生活中来。
多次沟通未果后,苏珊1977年搬到旧金山独居。1984年,苏珊向巴菲特坦承,她搬家与另一名男子有关。但是直到苏珊2004年去世,两人都没有离婚,并保持经常来往。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苏珊把她的朋友阿斯特丽德·门克斯介绍给了巴菲特。两人之后成为了长期的伴侣,并于2006年正式结为夫妇。
“她(苏珊)解释说她不是要离开他,他们不是分居,什么都不会改变。”施罗德在书中写道。
■文/彭梦瑶(新华社特稿)
相关
“股神”近日逆市再出手
“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股神”沃伦·巴菲特这句投资格言一直被支持者奉为经典。巴菲特领导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旗下一家子公司18日宣布以47亿美元现金购买股价数日暴跌的“星牌”能源集团。这是巴菲特去年10月以来的第八桩巨单收购。
根据公告,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旗下的MidAmerican将以每股26.5美元价格收购作为巴尔的摩市最大企业的“星牌”能源集团,总成交额大约47亿美元。
这一价格虽略高于公司17日收盘价,但远低于上周最后一个交易日即12日收盘价以及今年1月每股107.97美元的历史最高价。本周一,即15日开市后,“星牌”能源集团股票因受整体经济不确定因素影响而遭投资者大量抛售,短短3天时间跌去近60%。
对于巴菲特来说,以如此价格购买“星牌”能源集团或许是一笔好买卖。公司上次挂牌待售发生在2005年,当时买家出价超过120亿美元,但因州议会反对而作罢。
“他所做的就是这样,”《永久价值:沃伦·巴菲特》作者安德鲁·基尔帕特里克说,他不是每天或者每周都买(股票),而是一直在等待购买的合适时机。”巴菲特一生投资纪律严明、握有现金,因此他等得起,可以在不借贷的情况下以低价战略购入优质资产,同时承受得起最多5年不盈利的预期。
“这个世界上,只有非常少买家能立刻拿出一张47亿美元支票。”基尔帕特里克评价“股神”最新投资举措时说。
■文/徐超(新华社特稿)
只有专注,才能把事情做好。巴菲特通过一生的经历,建立了一个近乎神话的传奇。我仰慕巴菲特,但是我不希望自己过这种生活。我认为,事业也好投资也好,应该为生活服务而不是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