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膳食模式

标签:
饮食养生膳食谷类b族维生素中国健康 |
分类: 养生膳食 |
中国营养学会1997年修订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对在全民中普及营养科学知识﹐指导合理膳食﹐有了一个更加完善的共同遵循的衡量目标。对《膳食指南》第一条“食物多样﹐谷物为主”的意义与要求﹐谈如下认识。
一﹑食物多样是保证合理营养的首要原则
人类的食物是多种多样的。各种食物的营养成份生理功能不尽相同﹐必须强调多种食物组成膳食﹐才能达到平衡膳食和合理营养的要求。我国膳食中传统的“八宝粥”﹑“什锦菜”正是这种原则的体现。所以各国均将“食物多样”列为膳食指南的第一条。
我国将基础食物分为五大类﹕
第一类为谷类及薯类。谷类包括米﹑面﹑杂粮。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和B族维生素﹐是能量的主要来源。
第二类为动物性食物。包括肉﹑禽﹑鱼﹑奶﹑蛋等。主要提供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A和B族维生素。
第三类为干荳类及其制品。干荳类包括大荳及食用豆﹐主要提供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矿物质和B族维生素。
第四类为蔬菜﹑水果类。主要提供膳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
第五类为纯热能食物。包括动物﹑植物油脂﹑食用糖和酒类。除植物油可提供一些脂溶性维生素外﹐其它主要提供能量。
在每日膳食组成中﹐应该包括所有这几大类食物﹐并且每类食物也要经常变换花样﹐从中进行选择﹐这也是多样化的原则。例如﹐肉类不能代替鱼类﹔深色蔬菜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但也不能忽视萝卜﹑花菜等十字花科蔬菜的有益成份。
二﹑“谷类为主”是我国膳食的基本特点
谷类食物是中国传统膳食的主体。我们也习惯于将粮谷类称为主食﹐它在《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上﹐排列在最基底部。
我国古代先人通过实践总结出的“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的膳食结构﹐正是我国膳食模式的优良传统﹐也是东方膳食模式优于西方膳食模式的关键之处。发达国家正是由于动物性食物的摄取量大大超过了粮谷类食物﹐所以才产生了“三高(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的弊端﹐导致一系列“富裕病”(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的高发。因此这些国家在修订新的膳食指南时﹐均特别强调了增加谷类食物的摄取量。我国当前正处在由温饱转向小康的过渡阶段﹐在有的地区和人群中﹐随?膳食模式显露西方化的倾向﹐相应的疾病谱也发生了改变。因此提出“谷类为主”﹐是给居民一个清醒的忠告。在谷类食物中﹐同样要注意多样化。如米与面变换﹐经常食用一些杂粮及薯类。米面均不宜太精﹐以尽量保留矿物质﹑B族维生素及膳食纤维﹐这有利于营养和防病。
三﹑贯彻这条原则的几点要求
对谷类基础食物的每日摄取量﹐在《平衡膳食宝塔》中已有具体规定﹐但在选择﹑安排﹑搭配食物时﹐借鉴有关国家的作法﹐试提出一些概念性的要求供参考。
1﹑每日摄取若干类的食物。日本提出每日摄取30种以上的食物。我们如提出摄取15─20种左右的食物﹐应该是可行的。
2﹑每日摄取粮谷类的量﹐应占食物总量的1/3左右为宜。如每日食物总量1500克﹐那粮谷类即约为500克﹐这样既体现谷类为主﹐也不致于出现由谷类提供的热量过高。
3﹑每日摄取奶类﹑荳类和黄绿色蔬菜﹐以强调其对健康的重要性。
4﹑经常食用鱼类﹐在摄取的动物性食物总量中宜占1/3。日本提倡每日都食用鱼类﹐这对减少心血管疾病是很有利的。我国目前鱼类的产量和消费量也逐步在增加﹐提出经常食用鱼类并宜占1/3左右﹐应是可行的。
5﹑选用各种颜色的食物。因为颜色的特征常显示了其各自的营养与功能特点﹕
●白色食物一般指的是谷类﹐其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这里提醒的一点是﹐黄绿色的蔬菜固然应当重视﹐但白色的蔬菜如萝卜﹑花菜﹑甘兰等十字花科的植物﹐在抗突变抗癌方面﹐是有其特殊功能的﹐因此也不能忽视和偏废。
●红色食物一般指的是动物性食物﹐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但因红色肌肉和内脏含脂肪﹑胆固醇较高﹐所以国外劝告少吃红肉。另外﹐红色的蔬菜也是很有营养价值的。
●绿色食物主要是指蔬菜和水果类﹐现在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黄色的食物指的是大荳﹑花生等干果类﹐这类食物因含有优质蛋白和不饱和脂肪酸﹐所以对健康也是很有益的。
●黑色食物为木耳﹑香菇﹑芝麻﹑海带等﹐共同的特点是含铁较丰富﹐有的还含有多糖﹑碘等﹐对人体有多方面的有益功能﹐所以近年来黑色食物呈迅速发展的势头。
在安排膳食时﹐有了种类﹑数量﹑摄取频率与颜色选择的概念﹐对于达到“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的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民以食为天'﹐一个社会的繁荣昌盛是以丰衣足食为前提的﹐我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精美绝伦﹐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