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余秋雨:下雨的北京非常美!

(2008-09-08 12:07:10)
标签:

文化

分类: 我的采访

                                               

【题语】“平生何求?一旅人足以!是的,一旅人足以!旅人的来路便也是去路,旅人的归程便也是启程!一旅人足以!”——余秋雨(《古道西风》)

余秋雨经常以“行者”自称,我想上面的话也许就是这位文化行者决定去行走时的心情,亦或是他行走后的人生感悟。

 

    采访余秋雨的那天,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周末,那天的北京下着大雨,融情于景,我请这位散文家谈谈对雨中北京的印象和感觉——余秋雨微微一笑,说:“下雨的北京非常美!”

    余秋雨说,小的时候就读过郁达夫先生描写下雨的北京的一篇文章,写得很美,所以印象非常深刻,一直印在脑子里。余秋雨说,自己在不同气候的时候都到北京来过,但是今天的雨让他尤其喜欢,“也许和我的名字有关,所以秋天的时候遇到下雨的城市会更加喜欢……”他开心的说。

    眼前的余秋雨因为北京的这场秋雨有着莫名的好心情,这也让我们的谈话有了一个愉快的开始。

 

余秋雨谈京派文化与海派文化的差别

    因为北京和上海这两座典型的城市,中国文化也被分为了京派文化和海派文化,虽然余秋雨出生在浙江,但是因为常年居住在上海,因此他被归为海派学者的典型代表之一,不过,这位海派学者谈起京派文化来却同样头头是道,颇有心得。

    《北京印象》:您曾经说过上海文化一度陷入迷雾,大家说北京和上海相比,上海是一个经济城市,北京是一个文化城市,那您认为现在北京文化的现状怎么样呢?

    余秋雨:“北京文化比上海文化更多元一点,由于我们中国的一种社会结构,很多极优秀的人才都集中在北京,所以这里就有一种奔腾,有一种喧嚣,就创造出一些很精彩的高层文化来。上海文化其实也不错,因为有一些国外的、海外的文化的一种组合,而且它有一些近代以来的文化底气。有一段时间,上海文化可能有一些保守,但是,现在情况已经开始发生变化,随着2010年世博会筹备工作的开始,真是向全世界敞开了胸怀,我相信上海的文化会变得非常精彩。

    《北京印象》:您曾经说过,“如果说上海是全球文化中心城市”可能稍微有一点差距,那您觉得北京是否能够达到全球文化中心城市的标准呢?

    余秋雨:都要努力,这其实都要努力,因为“世界文化中心”这个概念它要求非常高,不是说光有特色就可以了,它需要世界上非常重要的文化创造有一大半在那儿完成,所以我们现在不太有争议的是纽约还有巴黎,第三位就有些争论了,是伦敦还是法兰克福?原来法兰克福的地位比较高,因为它有法兰克福书展又有法兰克福学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文学科的学派,但是这几年下来呢,法兰克福学派的成果并不是很多,人们觉得它文化信号的发散力和吸纳力不是像过去那么强大了,而且这两年法兰克福书展的影响也并不是那么大了,所以说法兰克福尽管在欧洲还有比较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整个世界来说,它并不是很大的中心……纽约是世界文化的大集会;巴黎呢,它在19世纪后期在世界文化地位上取得的优势,还没有完全失去……但是,你看,在第三名上就有开始产生争论了……在亚洲,现在还没有大家公认的世界文化中心,北京要努力!

    《北京印象》:您觉得奥运会后,对北京的文化有什么样的影响?

    余秋雨:会有优化的可能性,因为它的眼界更开阔了,底气更充分了,而且世界各国对北京的好的印象会造成他们文化进一步深入,这个深入会造成北京文化更大的多元和丰富,会有进步。但是北京要成为世界文化中心有两个条件非常重要:第一个就是要明白,创新是当代文化的主轴,我们传统的文化当然很不错,我们也保护的不错,但是光是传统文化是构不成世界文化中心的,比如古希腊的雅典,或者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们都有很好的古文化的保持,但是它们都不可能成为世界文化的中心;埃及的开罗,伊拉克的巴格达,都是古文明的核心地带,但是它们也都不能成为世界文化中心,因为他们缺少让世界为之一振的创新潮流!我们往往讲古代古代,但是再多的金字塔也不能让它们成为世界的文化中心了,这一点北京一定要明白;第二点,我们一定要获得世界坐标而不是民族坐标。也就是说第一个要创新,第二个要全球坐标……

 

新文集问世,再现行者生涯的坚持

    在这次采访的时间恰逢余秋雨新文集问世,余秋雨送了新出的《寻觅中华》和《摩挲大地》给记者。全新版的《文化苦旅全书》共分六册,首批推出的就是这两本有关中国的《寻觅中华》和《摩挲大地》。

    《寻觅中华》余秋雨写了20几年,书中的除一篇文章外,其他十九篇都没有在以前的书里出现过。书是以时间为线索的,看起来薄薄的一本书,却是余秋雨对中华文化历史的重新读解……余秋雨说,当时自己读了很多书,后来发现,光阅读是不行的,所以就开始自己行走。他为行走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辞职辞了23次才被批准,然后就放弃一切开始去走……这其中的动力,是他坚信中华民族有一种非常动人的东西让我们受尽艰苦也不忍离去,中华文化有一种力量存在,这是一个纯粹文人和学者的文化本位与坚守。《寻觅中华》是他二十多年来行走思考的结晶,他用一种很通俗很直白的方式向读者清晰的阐明了他心中的中国历史与文化,这是一部余秋雨自己在心中默默探索的“中国文化史”。余秋雨说:“走了十七八年才有了这样的一本书,如果用中国的语言就应该叫‘一个人心中的中国文化史’,因为它是我自己感受最深的文化史,有的是面面俱到的,有的仅仅是我自己心中的文化史……”

    作为与第一本的呼应,《摩挲大地》则以空间为线索,书里的文章,不少是从《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中精选的,但是每一篇都经过了精心修改,甚至重写,也有一部分是第一次发表的。

    《文化苦旅全书》一套六本,是余秋雨文笔生涯向读者的一个汇报。余秋雨说,这其中反映了他二十几年来为了在国际坐标中捍卫中华文化尊严和光荣所作的努力。他说:“这种努力非常艰苦,不仅要走遍中国,而且要冒险走遍世界,还会受到一轮又一轮的围攻和诬陷。这一切,都是大家看到的。庆幸的是,我遇到了一个不错的时代,受到广大沉默读者的鼓励,我坚持下来了。”

 

文化是心中的坐标

    文化的涵义太过于宽广,以至于对于每个人对文化的理解都是不同的,那么对于一个为探寻文化意义而十几年不停行走的学者来说,文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余秋雨说,他心中的“文化”是一种集体心理,在一段段旅途中,文化就是人们心里的坐标。2008年的中国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个是汶川地震,第二个是奥运会的召开。在汶川地震中,全国人民共同的努力,使中国人在文化上感到到了集体的高贵,而奥运会使我们在这个高贵的基础上感到了辽阔。也许,你今后还会遇到很多个人的麻烦,你还会遇到很多自己排解不开的事情,肯定的。但是请记住,2008年曾经使我们的文化高贵过,辽阔过,这种高贵的文化会永远的在你心里了,你心里会产生一种坐标,在你无奈的时侯想起它会看到希望,在你苦恼的时候想起它就觉得另有一片天地。

    余秋雨常说自己是一个行者,一个走在路上的文化人,他将自己的文化旅程寓名为“苦旅”。但我觉得,余秋雨的文化旅程就像一杯茶,虽然略微有些苦,但是他却享受其中。犹如品茶,只有爱茶人才知其中滋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