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永存——忆恩师黄福生先生
姜常义
对于72级地化一班的同学而言,毫无疑问,黄福生老师位于大家接触最多,受益最多,最为尊敬的教师行列。尽管毕业已近半个世纪,但同学之间回首往事,共忆燕园的学习生涯时,自然而然地就想起了黄老师,其音容笑貌依然清晰如故。
黄老师承担我们班的《岩浆岩》与《晶体光学》教学任务,凭借其深厚的学养,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教学经验,深入浅出,循循善诱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使大家更难忘的是黄老师与王世琪、崔文元、刘本立等老师组织的三年级野外实习。此次实习以河北承德黑山钒钛磁铁矿矿床为重点,并在其外围考察了多种类型的岩浆岩和早前寒武纪的古老变质岩,极大地扩展了同学们的视野,提高了地质观察能力,为以后的业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的黑山铁矿尚处于筹建阶段,矿山建设的下一步任务就是要设计选矿流程。而设计选矿流程的基本前提就需要大量的矿石物质组份、赋存状态方面的基础资料。而在当时,矿山又找不到能够承担此项综合研究任务的单位。得知这一情况,黄老师与其他几位老师主动与矿山协商,由我们承担此项任务,矿山只要提供购买化学试剂的费用即可。这当然是矿山求之不得的。于是,我们与矿山相互配合,系统地采集了大量的矿石样品。回校后,我们班全体同学都投入到大量的分析测试工作中,此项工作直到毕业前夕才结束。其间,黑山铁矿负责此项工作的是矿山地质科科长蒋文安师傅,起初,他不相信学生所做实验的可靠性,几次送平行样品到北京钢铁学院,请最有经验的实验员做测试,二者在误差范围内是一致的。有了这样的验证,蒋师傅才彻底相信了我们的实验成果。此后,
鞍山钢铁设计院正是依据我们提供的物质组份、赋存状态方面的系统成果设计了黑山铁矿的选矿流程。黄老师又主笔以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地球化学专业的名义在《地球化学》学报1977年第3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河北某地含钒钛磁铁矿矿床的物质成分和伴生有益组分赋存状态研究”的论文。此事无论是从做事还是做人两方面都是不应该被忘却的。就做事而论,我们到黑山铁矿本来就是一次普普通通的三年级本科生野外教学实习,结果却解决了该矿山的物质组分、赋存状态问题。須知,在任何国家解决此问题都需要设立专项、拨付大笔资金、投入大量人力才能解决。而由本科生实习为契机,无偿地解决此问题,既使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至少也是闻所未闻。就做人而论,在此过程中,黄老师无疑是出力最多之人,但同时也是名利皆无之人。按照惯例,在《地球化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本可以署老师的名字,在文章末尾致谢部分说明基础数据是由学生所做即可。但黄老师没有这样做,相反,他署上了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地球化学专业的名字,却隐去了自己的名字。这一署一隐,就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竖立起一座丰碑,一座无言而又无形的丰碑,一座无法忘却的丰碑。我从未听黄老师说他如何热爱国家,但他却以为国家分忧为己任,一切尽在不言中。
1976年初,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志愿赴西藏工作的100多位应届毕业生在北京集中后,一起赴藏。在这支队伍中,还有三位本不属于这支队伍之人,他们是:黄福生老师、曾贻善老师、黄老师的女儿黄迎春。黄老师与曾老师是自愿申请到西藏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工作两年;黄迎春是自愿申请到西藏当农民。没有鲜花、没有掌声,严格地说,也没有几个人知道此事。一切都是自觉自愿,无欲无求。黄老师时年已48岁,这个年龄在内地当老师正当壮年,但是到西藏去爬雪山就太老了,那种工作本应由年轻人去做。更何况让自己心爱的女儿到西藏去当农民,要承担多大的艰辛与风险,可想而知。如今,我们都是为人父母之人,我们能做到吗?但是,黄老师做到了,而且做的平淡自然,无声无息。这就是人生境界的差别。自觉地将自己的一生乃至于自己女儿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融为一体,与社会大众打成一片。同时,也反映了黄老师一生对事业的不懈追求,正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在我做黄老师的弟子期间,有了更多的接触,自然也就有了更多的了解。黄老师学识渊博,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注重实践,一切认识皆来源于实践,是黄老师治学的鲜明特色。此种特色也明显地影响、引导了我一生的成长道路,并从中获益良多。
黄老师既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师长,也是一位性情温和、开朗的父兄。他从不疾言厉色地批评学生,慈爱,是他一生不变的本色。出野外时,与学生一起睡大通铺,吃同样的饭菜,与男生背同样多的标本,走同样多的路。平时与学生有说有笑,关怀备至。
受黄老师的教育和影响,加上我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感悟出这样一种道理:"爱"既是作为一名合格老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成为一名合格老师必须具备的本质属性。所谓“爱”,就是爱学生,爱教育事业。当然,作为一名大学老师,爱教育事业就意味着要热爱所从事专业的科学事业。有了这种爱心,自然就会视学生为儿女,热心帮助每一位求教的学生,讲好每一门课,探索自然界无穷的奥秘。有了这种爱,就很容易摆脱名缰利索的羁绊,不受世俗潮流的影响。所有这些,黄老师都做到了。“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是黄老师一生事业的真实写照。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尊敬的黄老师,您是我们永远珍藏于内心深处的一座丰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