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作为唐朝任期最长的首辅,可惜,一世英名却教子无方

一、
公元579年,一个叫房乔(字,玄龄)的人,出生了。
当时,还属于大隋朝。他的父亲,房彦谦,还是隋朝的司隶刺史。
房彦谦住在“居不易”的大城市长安,拼命奋斗,还娶了出身山东望族的陇西李氏为妻,生下独生子房玄龄。
这位时年才32岁还很年轻的父亲,给儿子起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名字——乔,高而曲也。同时也暗指乔木,一种树身高大的树木,与低矮的灌木相对应。
通常,人们见到的高大树木都是乔木,如 木棉、松树、玉兰、白桦等。
至于房玄龄是哪一种乔木,那我可就不知道了。如果想知道,也要看他后来长大后,长成了啥样?
房彦谦的一生经历很有意思,一生先后经历了东魏(534年550年,16年)、北齐(550年—577年,27年)、北周(557年—581年,24年)和隋朝(581年—619年,38年)四个王朝的更替换代。
而他,则在隋朝灭亡的4年前,悄然去世,享年68岁。
避免了再次亲眼目睹又一个王朝的可悲覆灭,尤其是这个隋朝,还是他的宝贝儿子,时年已经36岁的房玄龄参与其中,不亦乐乎,一起给灭的。
人们都说,出生定终身,我看确实。
像房玄龄,一出生就在这样的官宦之家。曾祖房翼,北魏镇远将军、宋安郡守,袭壮武伯;祖父房熊,释褐州主簿。
父亲房彦谦,好学,通涉《五经》,富有辩才,是魏、齐间的山东学者。
小小的房玄龄自幼耳濡目染,颇承其父遗风。自幼聪慧,善诗能文,博览经史,精通儒家经书,又向父亲学得一手好书法,工草隶。
597年,房玄龄18岁了,一举考取了进士,先后授羽骑尉、隰城县尉。也开始了和父亲一样,做小官历练。
当时,大隋朝的官员们,在隋炀帝杨广这个皇帝老儿的带领下。
以一句——“除生我、养我者不可,其他皆可淫”的名言广传天下,官府无不上行下效,贪腐欺凌鱼肉百姓,下流之风盛行,激发盗贼蜂起,民不聊生,天下大乱。
二、
615年,49岁的李渊,率兵击破毋端儿起义军。第二年,又率兵抵御突厥,屡传大捷。第三年,升任太原留守。
此时的李渊,还是隋朝的一员好大将,好臣民。而比李渊小13岁的房玄龄,也是。
但,时事政局,逼着他们必须做出选择。
于是,心怀野心的李渊,遂杀死自己的手下,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起兵于晋阳。这一年,是618年,李渊52岁,他的大儿子李建成29岁,二儿子李世民19岁,李元吉15岁。
但,他们都没想到以后这个世界,会归于他们家。而且自己会坐上皇帝那个位置,当时,估计除了李世民,李元吉,没敢往这方面想,李渊和李建成一定是对此野心勃勃。
可惜,后来的历史太嘲弄人了,李渊才坐了8年唐朝皇帝,连屁股都没坐热,就被儿子李世民赶下了台。
而他的大儿子李建成,则和三弟李元吉,直接就被弟弟、大哥杀掉,一命呜呼,一个37岁,一个才23岁,连老婆还没娶。
李渊起兵反隋后,建立大将军府,带领李建成、李世民等率兵南下,攻克霍邑,斩宋老生;招降关中孙华起义军,顺利攻取长安。
随后,拥立隋炀帝之孙代王杨侑为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年号义宁,自领大丞相,加封唐王。
静待,隋炀帝遇弑后,逼迫隋恭帝杨侑禅位,建立起了大唐朝。
而在李渊率兵入关,进入长安时,审时度势的房玄龄,做出了他40岁时,最不“惑”的一次人生选择。
那就是在长安附近的渭北,果断投靠19岁的李世民。
从此,跟随年轻的秦王李世民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任秦王府记室参军。
李世民呢,看这个“老人”也还不错,就给他很多机会,让他“建功立业”,报效自己。而房玄龄呢,也很识趣。为报李世民知遇之恩,竭尽心力筹谋军政事务。
每次,李世民攻灭一方割据势力,军中诸人都全力搜求珍宝异物,只有房玄龄首先收拢人才,将富有谋略和骁勇善战的人安置在他的幕府中。
私下与他们结为朋友,共同为李世民效力。
三、
在李世民击破王世充后,房玄龄认为张亮“倜傥有智谋”,遂推荐给李世民,任秦王府车骑将军,委以心膂”。
其他,诸如才思敏捷的薛收,有“王陵、周勃节,可倚大事”的李大亮,“聪明识达,王佐之才”的杜如晦等,都是经房玄龄举荐以后,得到李世民重用,位至卿相。
房玄龄在李世民秦王府中十多年,一直掌管军谋大事,负责管理文牍,每逢军书奏章,停马立成,文字简约,义理丰厚。
李渊对房玄龄深加叹赏,对侍臣讲:
“这个人深重地了解机宜,足能委以重任。每当替秦王陈说事务,一定能了解人性心理。千里之外,好像对面说话一样。”
后来,隐太子李建成斥逐秦王府官属,房玄龄与杜如晦一并被驱斥于外任。
但他们,依然每天通信,或者微信语音、视频,交流学习,倾谈天下大事。
当然,交流学习中最重要的话题,就是如何尽快搞死当朝太子李建成。
机会,终于在626年来了。
47岁的房玄龄,偷偷从驻地返回京城长安,为27岁的李世民出谋划策,发动、参与玄武门之变。
最终,帮助李世民谋得帝王之位。
登上帝位的李世民,大喜过望,称赞房玄龄:
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
随后,李世民论功行赏,以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功为一等。房玄龄因功进爵为邢国公。
不过,房玄龄并没有骄傲自满。
他虽然,从一开始就追随李世民出入生死,平定天下。但也备尝创国立业之艰辛,因此,他时刻不忘创业之难,警钟长鸣,力戒骄奢淫逸,以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房玄龄重视吏治,认为吏治问题是求治的根本,而官吏的公平正直又是治国之要道。
在选举官吏的问题上,李世民主张:
“量才授职,务省官员”,“现在应当审查官吏,让他们都能够发挥各自的作用,那么国家就可以无为而治了。”
房玄龄,则忠实地贯彻了李世民的这一思想,大力简政,并省官吏。
“于是所配置的文武官员总六百四十员”。
房玄龄精减官吏的做法,对经隋末大乱、人口锐减的唐初来说,既裁去冗官滥职,避免十羊九牧,提高朝廷各部门办事效率,同时也节省国家财政开支,减轻人民负担。
此外,房玄龄还精通典制政令。
贞观初年,时值天下初定,朝章国典还很不完备,他与尚书右仆射杜如晦共掌朝政,亭台楼阁等建筑物的规模以及法令、礼乐、制度以及历代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他们二人所制定,在当时获得美誉。
在修定律令方面,房房玄龄秉持“审查并确定法律和命令,将宽厚平和(的风格)作为宗旨”的思想,简化律令,又除去了隋朝的苛酷刑法。自房房玄龄等更定律、令、格、式以后有唐一代都没有发生过多大变动。
629年,房玄龄改封魏国公,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
从此,房玄龄更加尽心竭诚,早起晚睡。同时还要继续戒骄戒躁,保持明达吏事,法令宽平,任人惟贤,不分卑贱。
因此,被人们称他为良相。
四、
637年,58岁的房玄龄被封为梁国公。
2年后,又加太子少师,房玄龄任宰相十五年,女为韩王妃,儿子房遗爱娶高阳公主,显贵至极。
但常常深自卑损,不敢炫人傲物。可谓智慧通达,懂得自保。
644年,45岁的李世民要率兵亲征高丽,也就是现在的韩国和朝鲜,至于人家怎么惹他了先不管。
李世民临走前命65岁的房玄龄留守长安,嘱咐房玄龄:
“我不在你就是老大,山中无老虎猴子……
那什么,反正朝中的一切事务都交给你处理。”
648年,69岁的房玄龄病重,李世民派名医为其医治,每日供给御膳,并亲临探望。
临终之时,房玄龄对诸子说:
“当今天下清平,只是陛下东讨高丽不止,正为国患。主上含怒意决,臣下莫敢犯颜。我知而不言,就会含恨而死啊。”
于是抗表进谏,请求李世民以天下苍生为重,停止征讨高丽。
李世民看见奏表,感动地对房玄龄儿媳高阳公主说:
“此人病危将死,还能忧我国家,真是太难得了。”
临终之际,李世民亲至其病床前握手诀别,立授其子房遗爱为右卫中郎将,房遗则为中散大夫,使其在生时能看见二子显贵。
七月二十四日,房玄龄与世长辞,终年69岁。
李世民为之废朝三日,追赠太尉,谥号“文昭”,陪葬昭陵。
与初唐其他二十三位开国功臣一起画像并供奉于“凌烟阁”。后配享太宗庙廷。
然而,房玄龄死后仅仅4年,永徽三年(652年),房玄龄次子房遗爱与其妻高阳公主被指谋反。
房遗爱被处死,公主赐自尽,诸子被发配流放到岭表。
房玄龄嗣子房遗直也被连累,被贬为铜陵尉。房玄龄配享太庙的待遇也因而被停止。
这真是生前没有靠父亲庇荫当上高官,死后却因为儿子被撤下“封荫庇护”。
人家都是自己行为不端,祸及子孙,而房玄龄却是子孙行为不端,祸及父亲。
这应该算是可怜呢,还是可悲呢?
我们可以说一句,房玄龄教子无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