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反思

(2011-03-11 22:33:52)
标签:

巴菲特

反思

股票

分类: 原创_投资

巴菲特56-69年13年做合伙公司期间,每年有给合伙人写信。value杂志翻译成书《投资大家巴菲特 1》,淘宝上有卖。这些信,相比较于后期伯克希尔公司的致股东信,在投资问题上的探讨更纯粹,对投资组合的描写更详细。这本书,可以排进我推荐书的top5,强烈给大家推荐!

 

这两年,虽然投资的成绩还不错,但是时常有一些忧虑。

看完书后,我久久不能平静,在后面用笔写了一整篇的反思。下面的这些反思可能能够解决我的一些忧虑。

 

  • 辛勤工作

巴菲特语:“投资管理的一大缺点就是它不存在惯性,简单的说,通用汽车,因为客户忠诚度、经销商网络、生产能力、终端形象等原因。1966年基本能够维持1965年的市场份额。但我们并不而此,每年我们都是重新出发,从零开始。所有的投资项目都是以市场价格计量。因此,1966年的合伙人,无论是新合伙人和老合伙人,都很难因我们在1964年或1965年的辛勤工作而获利。”

投资管理最重要的工作是对投资目标的搜寻,虽然我很早以前就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我一直没有真正系统的去搜索过。有时间不够的原因,但是我想更多的是惰性。

系统梳理目标-建立跟踪池-等待机会出现-机会排序-建仓

投资目标的梳理,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香港和内地不少于5000家公司,排除可能80%看不懂的公司,另外20%的公司,你需要有选择的梳理一遍,最后建立一个符合投资目标的,动态的股票跟踪池。我想在这个梳理的过程中,你会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不停的假设,然后去验证。

除了股票,还有基金、债券等等其他的可选投资,还有市场时常出现的套利操作。

这些工作,是基本功,是奠定长期复合增长率的基础。

 

  • 收益的期望

对复利的期望是多少?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有真正的想明白。

期望决定了你对投资机会的选择。因为你的每一次建仓,必然要以超过期望为标准。

太高的期望,不但牺牲了个人的幸福,还激发自己过分的对成长性的追求,而过高的成长性,大部分情况都是事后诸葛亮,大部分要落空。

巴菲特即使在连续12年大幅超过道琼斯指数20%后,依旧以赶超道琼斯指数10%为目标,甚至在后两年将为5%。

 

  • 牛市和熊市

巴菲特:牛市取得平均收益,熊市取得超常收益。

我想巴菲特说这些话,主要是因为他的资产配置包括套利和control类资产的投资,后两类资产和大盘相关性不大。

但是我发现,如果我们以这个为目标,能解决目前我的一些问题:可以在没有金块这种大机会出现的时候,能够保留现金,而不去追促金沙这种小机会。

 

  • 分类

“分类是研究的起点,数学是科学的基础”。对待投资目标,我们也需要分类。

对于某些护城河足够宽广,甚至无替代性产品,管理层可信、非周期的优秀的公司,我们可以长期持有,至少可以容忍很高的高估程度。避免自己过多的做资产配置操作,为长期复利打基础。

对于次一类的优秀公司、或者周期性的优秀公司,我们可以以好的价格买入,在价格适当高估时卖出。这类投资的成功,寄希望于买入的价格,而不是奢望高的卖出价格。

 

  • 投资集中度

这里引用巴菲特的原话,我完全赞同。

投资预期收益率=可能的投资结果与概率的乘积。

“我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到底要投多少钱在排名第一的投资项目上(按照相对收益预期率排序),要投多少钱在排名第八的投资项目?这很大程度取决于他们预期收益率的差值,也取决于排名第一的取得较差收益率的概率有多大。两项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可能相同,但第一者可能收益率低于道琼斯指数15%的概率为0.05,第二者为0.02,那么第一者相对较宽的收益率波幅降低了集中投资他的可能性。

 

  • 风险对冲

避免合伙公司业绩大幅度波动,巴菲特采用了分类投资的对冲方式:普通股票、套利和control类三种投资结合,后两者和大盘相关性不大。

我们都不希望投资的过程有太大的波动,即使最后也能安全降落。

所以,我们也可以找一些套利或者其他和大盘相关性不太大的机会。

 

  • 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巴菲特:

对股票和投资环境的评价包括定量和定性因素,极端地看,专注于定性因素的分析师会强调 “ 买入正确的公司(前景良好、行业景气和管理层优秀等等) ” ,专注于定量因素的分析师会强调 “ 以正确的价格买入股票 ” 。这两种方法结果通常都不错。当然,一般来说,每个分析师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考虑这两方面的因素,而不会只看某方面的因素以致完全忽略另一方面,被归于哪一类取决于他更看重哪方面的因素。 

有趣的是,虽然我认为自己属于定量分析派,但这些年来我最成功的投资决策都是在充分地考虑定性因素后作出的,这种对定性因素的判断力,我称之为“高概率事件洞察力(high probability insight)” ,这可是我们赚钱的秘诀。然而,正如洞察力通常是很少见的一样,这种机会也是非常少见的,对定量因素的考量一般并不需要洞察力 —— 这些数据本身就会狠狠敲你的头。

总之,赚大钱的投资机会通常来源于正确的定性决策,但更多确定无疑的利润则来自于那些正确的定量决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