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胡同情结--从武定胡同的兴衰看京城城市改造
(2012-05-16 08:34:45)
标签:
武定侯武定胡同《水浒传》垂花门历史文化文化 |
分类: 旅游与摄影 |
今天,我举一个知名胡同消失的典型例子:位于西城区金融街的武定胡同。当地人更愿意叫他武定侯胡同,虽然名为胡同,道路早已拓宽,再无胡同之实了。现在地图上已经没了武定胡同的标示,而改叫“武定侯街”。我们从武定胡同的兴衰再看面对城市改造的冲击,他如今的尴尬和未来的前途未卜,很值得方方面面的思考和反思。
武定胡同位于西城区中部,东起太平桥大街,西至阜成门南顺城街,原名武定侯胡同,经明、清、民国,六十年代改为武定胡同。现入今只有23号院还孤零零地窝在金融街高楼林立之中,该院为三进四合院,为明武定侯宅邸,大门冲南,也就是坐北朝南。
《京师坊巷志稿》云:武定侯郭英,洪武十七年(1384年)封,传爵至培民,崇祯甲申(1644)城陷死,其弟疑在此。郭英是明代的开国功臣,不但其本人战功卓著,而且其妹也是太祖朱元璋的妃子,所以朱元璋登基后大杀功臣,郭英本人却得善终,朱元璋在南京当了皇帝,封其为侯爵。郭英后人郭勋,刻《水浒传》,称武定侯本。此本是《水浒传》的重要版本。郭勋袭爵后,管操神机营,后进封诩国公,加太师衔,“前后益禄四百石”。随着权相严嵩的倒台,郭勋被逮,次年死在狱中。有志书说:因明武定侯郭英宅第得名。实际上郭英是明初随太祖朱元璋征战南北打天下的开国功臣,洪武十七年因论平南功封为武定侯,永乐元年卒于南京官邸,并未在北京居住。武定胡同宅第是其后人建造的,据说大盗孙殿英也曾经在这里住过。进入23号院左手是一座坐西朝东快坍塌的垂花门。
往东侧拐过一个弯,是一座四角亭,亭子被占为民居,但基本格局还保存完好,飞檐上长满了荒草
据住在前院的一位大妈讲:武定胡同23号院能留到今天,一是仗着此地为军产,不像一般老百姓那样说挤兑走就能走得了,二是北面大乘胡同曾经住着肖克将军,才没人敢兴师动众,但随着肖克将军2008年与世长辞,恐怕这一地区保不齐也悬了。这不,后面的大乘胡同已经于2010年7月7日进入了拆迁程序,居然还进行了电视现场直播。不为旁的,是为防钉子户大动干戈的。

为了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北京失去了多少条胡同没人统计过,这些失去的胡同的故事和传说已经失去了它们的载体,余下的又正在被更多的钢筋混凝土所包裹,通过上述的“填塞”把格局已经遭到破坏的四合院进一步加以破坏,全然不顾“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规定;也通过种种不做前期考察和严格监督的所谓“修缮”,多少有文物价值的房屋因此而被“修”到无迹可寻。
有多少老房子可以重来,一场奥运会的推土机和开发商已经捣毁了大片皇城,在过去十年里从城里搬迁出了五十万北京市民,把他们塞到外环路边高层楼房里,谁来保管北京的城市名片--胡同?

一方面,我们在不停地拆除城市里仅剩的“真遗产”;另一方面,我们又不惜斥巨资修建“假古董”。或许某一天,当许多“真遗产”被破坏得无以修复时,人们才会惊醒:自己的城市正在失去最具标志性的“城市名片”,“真遗产”原来是这般重要!“假古董”可以花很多的钱重建,也可以建得很排场,但岁月所积淀的历史感能造出来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