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秋之旅”第三天:邓州市-渠首-淅川-荆紫关-白浪镇-西峡县城

标签:
范蠡丹江口水库淅川县商南县白浪镇旅游 |
分类: 旅游与摄影 |
“追秋之旅”第三天(11月16日)基本是冒雨前行,早上7点半从河南省邓州市出发,晚19点进入西峡县城,几乎一直在山里、雨里和糟糕的路面上行驶,总里程才走289公里,可想而知一路的泥泞和道路的崎岖,还走了一段山里的夜路,遇断桥涉水两处,涉水时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西沙王哥,被人惦念真是幸福的事情,不知道他打喷嚏没有?
窝子面原为武汉热干面,传入河南邓州后,经过改良,口味更上一层楼,加入了绿豆芽,牛肉丁,浇上牛油辣椒,香辣无比。邓州的窝子面,应该是从老河口传过来的,具体时间有待考证。邓州的窝子面馆日益红火,是目前很多人早餐必选之一
淅川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与陕西、湖北省相邻。西邻湖北省郧县,西北接陕西省商南县,南与湖北省老河口市和丹江口市接壤。淅川县地处伏牛山山区,境内群山起伏,沟河纵横,淅川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国移民大县、河南省首批扩权县
淅川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楚始都丹阳所在地,楚国800多年历史中有300多年定都淅川,45位楚王中19位在淅川。几千年前,楚人以丹阳为起点,取威定霸于春秋战国,开疆拓土,先后统一了南方50多个小国,成为南方的霸主
淅川县是范蠡的老家,他号称“华商圣祖”,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实业家。他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变官服为一袭白衣与西施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乃我国儒商之鼻祖。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范蠡祠面西南背靠金鸡山,气势恢宏,采用清代民间建筑风格,黛瓦粉墙,古朴典雅。主要建筑除“魁星阁”外,屋架及相应构件均从民间整体购买,各种木雕构件琳琅满目,精彩非常,充分展示了江南民间建筑艺术特色
离范蠡祠不远是西施的汉白玉坐像,有个悲情传说:范蠡在把他的心上人--西施推向夫差的怀抱时,居然隐忍十几载,想在打下江山后前来索取他的美人,然而西施却不能当作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地随着范蠡飘然而去。她至少对夫差还有愧疚,她和夫差的这段孽缘,她欠下吴国的那一笔孽债,使她不能再重回到范蠡的身边,她就算不受老天的惩罚,也该接受内心的责备。她在无法释怀自己演绎的矛盾角色的同时,决定离开范蠡
丹江:古称丹水、粉青江、黑江,发源于秦岭地区(陕西省商洛市西北部)的凤凰山南麓,经商洛市商州区、丹凤县、商南县,于荆紫关附近(商南县汪家店乡月亮湾)出陕境进入河南省淅川县,向南在湖北省原来与汉水交汇的地方注入丹江口水库。商洛市城区到丹凤龙驹寨河段俗称“州河”,龙驹寨至河南省荆紫关河段俗称“寨河”。支流有老灌河和淇河。全长443公里,为汉江最长一支流。
寺湾:位于淅川县西北部,豫鄂两省结合处,距县城56公里.全镇国土面积144平方公里
淅川县荆紫关镇是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为唐代后期形成的商业古街,坐落在丹江岸边
一脚踏三省标志,位于陕西省商南县白浪镇白浪街,东邻河南,南接湖北,同住着陕、鄂、豫三省居民。这里有以古都洛阳为代表的黄河文化,有以雄奇三峡为代表长江楚文化,有以古都西安为代表的秦晋文化。白浪镇,融会了三省不同风情
白音胡舒相关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