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追秋之旅”第二天:桐柏山至邓州市

(2011-11-24 09:13:03)
标签:

旅游

户外活动

淮河源

桐柏山

新野汉桑城

分类: 旅游与摄影

“追秋之旅”第二天:桐柏山至邓州市

 

我们第二天的“追秋之旅”从早上7点到中午12点都在桐柏山景区转悠,桐柏山景区是可以开车穿越的路线,入口在出桐柏县城3公里处,出口在淮源镇附近,当天计划从桐柏山前往南水北调渠首淅川县陶岔村,计划里程220公里,结果赶上阴雨天气并在出新野至邓州市的路上赶上修路堵车近2个小时,天色已晚,只能入住邓州市,实际里程182公里,这是我们出桐柏山进入淮源镇找的吃中午饭的地方 

 

“追秋之旅”第二天:桐柏山至邓州市

                           第二天“追秋之旅”自驾行车路线 

 
“追秋之旅”第二天:桐柏山至邓州市

 

                                 淮源镇梦眼惺忪的小狗

 

“追秋之旅”第二天:桐柏山至邓州市

淮源镇政府,淮源镇是千里淮河第一镇,地处淮源谷地(淮河干流桐柏段),南依桐柏山,西接淮汉岗(淮河与汉江分水岭),北毗小桐柏山(位于淮河以北,东与伏牛山余脉相连,南与桐柏山隔河相望,走势与桐柏山平行)。淮源镇政府驻地淮源村,即固庙,系千里淮河发源地,位于镇东南,是全镇的政治、集贸、文化中心,《禹贡》载:“大禹导淮自桐柏始”指的就是这里。秦汉以来,历代帝王为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派遣王公大臣前来祭淮,有史料记载的即达上百次


“追秋之旅”第二天:桐柏山至邓州市

 

旅行在外,吃住条件可能不一定完美,但有些情趣是在条件好的时候所不能体会到的,这不,在淮源镇,我们冲进后厨,看菜下单,货真价实,实实在在


“追秋之旅”第二天:桐柏山至邓州市

 

当地特色美食--焖面,我好吃,制作过程一网打尽,锅底放油,铺一层白萝卜条,再放面条,洒些酱油,盖大锅盖


“追秋之旅”第二天:桐柏山至邓州市

 

                  20分钟后,撒香菜,不断搅拌搅匀,就可以出锅入盘了


“追秋之旅”第二天:桐柏山至邓州市

 

                                       有鱼有肉


“追秋之旅”第二天:桐柏山至邓州市

 

                                     酒没足饭饱

 

“追秋之旅”第二天:桐柏山至邓州市

 

唐河县文峰塔,始建于明末清初,据说唐河县曾经出过一位榜眼,为了培植唐河文风,晋取状元,弘扬圣贤学风,由当地文人雅士兴建,文峰塔为仿楼阁式砖塔,平面呈八边形,身分九级


“追秋之旅”第二天:桐柏山至邓州市

 

                                   光联太乙


“追秋之旅”第二天:桐柏山至邓州市

                                      秀甲天中

 

“追秋之旅”第二天:桐柏山至邓州市

 

泗洲寺塔位于唐河县新春路北段,是河南省现存最高、体量最大的古塔之一,有“泗洲寺塔离天一丈八”之称,是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泗洲寺塔亦称菩提寺塔,始建于宋绍圣二年(1095年),位于原菩提寺院内,现寺已不存。泗洲寺塔为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外形系八棱锥形,共11级,高49.75米塔顶为八条攒尖式,覆绿琉璃瓦饰、覆莲及覆钵宝瓶组成。泗洲寺塔顶端有时会冒出“白烟”(系集聚的蠓虫),名为“古塔凌烟”,清代被评为唐河八大景之一

“追秋之旅”第二天:桐柏山至邓州市

 

第一级直径7.6米,塔基边长5.86米。塔内有砖砌心柱,柱周围筑螺旋台阶可登塔顶,塔内有砖砌塔心柱,每层内外壁均有少量碑刻或壁龛,内奉石雕佛像

 

“追秋之旅”第二天:桐柏山至邓州市

 

第二级塔外壁嵌有59尊释迦牟尼佛像;第四级塔外壁嵌有6尊佛像,佛像高21厘米,端坐于莲花须弥座上。塔身翼角为雕制龙首80条,悬于塔身外33厘米,龙首口内衔铁环,环下系风铎,风起钟响,梵音清幽

“追秋之旅”第二天:桐柏山至邓州市

 

                          泗洲塔被宝塔宾馆包裹,不是福还是祸?


“追秋之旅”第二天:桐柏山至邓州市

 

                 为了保护泗洲塔,从2002年秋天起就禁止游人登塔参观了


“追秋之旅”第二天:桐柏山至邓州市

 

汉桑城是一座世界上最小而又最奇特的城,位于河南省新野县城中心汉桑小学校园内(已废弃)。面积十多平方米,城高2.7米,没有城门,没有城楼,只有11个城堞。城内上有两株枯枝苍劲、霜皮虬柯的桑树。据传此桑乃关羽常系战马之树。至明代,当地官府又为古桑砌一匝仿古堡式的城垣,故名“汉桑城”

 

“追秋之旅”第二天:桐柏山至邓州市
                                 2007年重修汉桑城碑记


“追秋之旅”第二天:桐柏山至邓州市

建筑内有两棵千年汉桑,一棵名曰“关植桑”,一棵名曰“关宿桑”。这两棵历经千年沧桑且富有传奇色彩的汉桑,被当地人奉为“神树”,加以保护。因为它传颂着三国名将壮穆候关羽树下爱民、助民的故事。据《史书》记载,公元201年至206年(建安六至十三年)刘备、关羽、张飞雄踞新野,筑城练兵,运筹帷幄,三请诸葛亮,决策《草庐对》,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和魏、蜀、吴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础

  

“追秋之旅”第二天:桐柏山至邓州市

 

还有个关于汉桑城的传说:相传东汉末年,刘、关、张桃园三结义,驻军新野,请诸葛亮为军师。诸葛亮宽仁爱民,纪律严明,深得百姓拥护。某日,关云长因一心阅读兵书,疏忽了拴于门前桑树下的马,那马啃坏了房东的桑树。诸葛亮得知此事后,立即治了关云长的罪,并罚其另植一颗桑树,作为对房东的赔偿。此桑树相传即为关所植。民间传说或许有后人附会之处。但此桑树确属二千余年之古物,是我国种桑养蚕悠久历史的见证


“追秋之旅”第二天:桐柏山至邓州市

2007年,新野县对汉桑城进行了翻修,使用了水泥和新烧造的青砖。城体由圆形变为方形,占地面积也扩大了几倍,改变了古迹的原有风貌

 

“追秋之旅”第二天:桐柏山至邓州市

 

新野县的出名源于三国时期经典一战“火烧新野”:火烧新野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回,蔡夫人议献荆州诸葛亮火烧新野。在火烧博望坡之后,诸葛亮第一把火烧博望坡,夏侯惇大败,曹操便亲自领兵伐新野。刘备放弃了新野,到樊城以避曹军。曹操的部将曹仁领的兵到新野,见城门洞开,城中无人,便引军进城中驻扎。夜来时分,就被火烧了。这就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前两把火


“追秋之旅”第二天:桐柏山至邓州市

 

汉议事台,位于现新野县政府对面。原名议事堂,原始建筑修于三国时期,现存建筑为后人重建


“追秋之旅”第二天:桐柏山至邓州市

 

三国时,刘备在新野屯驻,后经徐庶走马举荐诸葛亮,三兄弟顶风冒雪至南阳卧龙岗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为便于商讨军国大事特意修筑的


“追秋之旅”第二天:桐柏山至邓州市

 

据传说:台呈圆形,台基高三丈六尺,象征一年365天,亭修八角,以显示“八卦”之意。当时诸葛亮在此处头顶太极,脚踩八卦,踏罡布斗观天象,望气脉,为夺取荆益,安抚西南,帮助刘备完成统一大业,日夜运筹,研究方略,确定对策。亭脊的八角水龙,是诸葛亮为防御火灾设计的。这八条龙面对八方,哪方烧来大火,哪方的龙头就会自动喷出水来,所以当年火烧新野时,新野满城起火,上下通红,全城房屋尽成灰烬,唯独此处一无所损


“追秋之旅”第二天:桐柏山至邓州市

 

                  新野县城给我们的感觉就没有秩序,混乱,我们一路逃出


“追秋之旅”第二天:桐柏山至邓州市

 

刚出新野县城,就遇到修路堵车,耽搁了两个小时,其间我们还承担了交通警的责任,推车、指挥疏导交通

 

“追秋之旅”第二天:桐柏山至邓州市

                              晚七点,冒雨抵达邓州市


“追秋之旅”第二天:桐柏山至邓州市

 

                            东爷说滴:只许喝好不许喝倒!


“追秋之旅”第二天:桐柏山至邓州市

 

                                    东爷的酒里有货


“追秋之旅”第二天:桐柏山至邓州市

 

            把早上的早点晒晒,四镖特意做的,通过东爸给我们带的,好吃,谢谢啦!


“追秋之旅”第二天:桐柏山至邓州市

 

花洲书院:国家3A级景区,位于邓州市,始建于宋代庆历年间,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范仲淹任邓州知州期间创建了书院内讲学堂——春风堂、藏书楼、斋舍,并在书院东侧创建百花洲,重修览秀亭,构筑春风阁,花洲书院因百花洲而得名,因是新建假文物,我们没特意前往


“追秋之旅”第二天:桐柏山至邓州市

离开邓州市前往前一天没有到达的目的地--淅川县陶岔村南水北调渠首,邓州市的加油站看着挺玄

 

 

 

白音胡舒相关博文: 图说豫陕四人行(一)----千里挺进桐柏山

                         图说豫陕四人行(二)----雨雾秋色淮河源

        一舟之语:【3000公里追秋-1】豫西·陕南

            本子:南下追秋:D1、奔向桐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