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晋北行:胁唬蒙古人的镇北台

标签:
涂宗浚榆林镇北台明长城蒙汉两族旅游 |
分类: 旅游与摄影 |
我们离开了陕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群红石峡后,继续开始我们“陕北晋北行”第五天的行程,下一个目的地就是1.5公里外的镇北台。镇北台,位于陕西省榆林城北4公里的红山顶上,有“天下第一台”之称,是明长城遗迹中最宏大,气势磅礴的建筑之一,是长城三大奇观(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之一。也是万里长城现存最大的烽火台。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登台远望,连绵起伏的沙丘和一个个宛如明珠的“海子”点缀在黄色版图上;城西一条榆溪河缓缓流淌,河水清澈见底,沿岸绿树成荫,宛如一条缎带被沙漠风吹入沙海之中;城南黄沙和黄土相融,更是片片沙丘;城东沙子和城墙紧紧相依
明代中期,榆林城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军事要塞,当时的军事指挥中心是在绥德,有重兵驻守,榆林一有战情,便派人快马去绥德报信,然而绥德离榆林有二百多里路,等援兵赶到榆林,蒙古骑兵抢掠完毕早已离去。因此,明代成化年间便把指挥中心从绥德搬到了榆林,从此这个要塞卫城成为明代北疆的九边重镇之一
镇北台呈梯形形状,分四层,犹如四个“口”字次第叠加,台基北长南窄,亦成梯形,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64米
镇北台建于明万历35年(1607年),当时的延绥巡抚涂宗浚为防止蒙古火落赤部落的频繁进犯,输诚献罚誓守外藩,而修建了庞大的石台。镇北台各层均用厚实的青砖包砌,但也有新补修的痕迹。各层台上边都砌有垛口,望口、射击口、排水口也一应俱全。二层台基周围还残有石础,是当年营房的遗存。东部的甬道成缓坡状,便于行马,整个体系设计周全、科学和有效
镇北台南侧券洞横额石刻“向明”二字原为建台时延绥巡抚涂宗浚所书,现已毁,现存为当代书法家魏传统所书,“向明”二字不难看出涂宗浚本人和他所统帅的将士对大明王朝的赤胆忠心。涂宗浚,字镜源。江西南昌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出任黄冈正七品县令,后升任山东道御史。万历二十年巡按广西,二十三年巡按河南,二十七年巡按顺天,又提升为大理寺丞,再升都察院佥都御史,兵部右侍郎,直至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封顺义王,荫升一级。去世后还赠少傅。著有《阳和语录》、《证学说》、《延诗草》等
我们有理由说,镇北台既是一个防御性的建筑,又是一个带有炫耀性和装饰性的建筑,更有对敢于近前试图攻击等行为进行威胁、吓唬之意。同时它还是一个象征和平的建筑。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时代的进步
镇北台的长城自西南定边而来而又向东北偏关而去,长城已经变得支离破碎面目已非。当年的防御工事,只剩下断断续续的黄土堆,空对清风流云,只叹时光无情。
镇北台东北侧有同期所建的“款贡城”,是明蒙“隆庆议和”的衍生产物,是汉蒙双方款待、进贡、洽谈贸易的城池,如今它已经淤没在厚厚的沙堆里。作为民族和睦的实例,又和镇北台同属一个体系的建筑,其考古发掘和恢复是有意义的。注:“隆庆议和”是1570年明王朝同蒙古俺答部结束军事对立局面的历史事件。由于议和达成于隆庆年间,故史称为“隆庆议和”。隆庆议和之后,结束了在长城沿线燃烧了几十年的战火,直到明末长达70多年的时间里蒙古族和明王朝始终保持着和好的关系,没有发生过重大的军事冲突
款贡城的建造说明在当时这一带的边关已经具备和平的气氛,“款”,意思是“通款”、“款待”;“贡”的意思是“通贡”、“朝贡”。通贡是蒙古封建主和明庭之间的一种特殊贸易形式。
款贡城局部,款贡城,东西长210米,南北宽175米,是明王朝款待、赏赐民族来使,接受纳贡和洽谈边贸事物的场所,俗称:官市。在蒙古封建主和明王朝的政治、军事关系比较缓和的时候,经常派遣使者携带牲畜及其其他特产送给明朝皇帝,称为“进贡”。对此明朝以较高的价格折算成一定的布帛绸缎、衣服、医药、各类生活用品等让使者带回,同时送给一些银两,称为“回赐”
镇北台的名字就是威镇北方的意思,它是明代长城上最大的了望台,也是榆林重要的军事设施,它的东侧和西侧与长城相连,在这里可以看见远处的墩台、烽火台和断断续续、模糊不清的土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