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晋北行:成了人家后山墙的桦林堡

标签:
桦林堡偏关黄河黄土高坡边墙旅游 |
分类: 旅游与摄影 |
我们一行四人自打内蒙鄂尔多斯到此一游后就感觉不太顺利,先是发现并没有上G18(荣乌高速),而是一直在走和它平行的一条省道上,路很烂,眼瞅着左侧G18高速上快速通行的车辆那叫一个羡慕,好不容易找了入口终于上了高速还挺兴奋,没想到刚领卡上高速就被警察拦住了,一阵子诧异。全体下车,身份证、驾照、行驶本统统验明正身。警察举着三脚架问我这是干什么的?还问到了鄂尔多斯为什么不消费点儿再走?不着调的提问让我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反正咱一直是个好孩子,不会给警察叔叔添麻烦的,临了咱还拽了一句:北京欢迎您!书归正传,我们离开黄河边的寺沟村看完壁画,随即前往1.5公里外的桦林堡,因为当天的最终的目的地是偏关县城,所以并不绕道
桦林堡位于山西省偏关西北黄河岸边,相传在远古时期,此地有山有水,风景优美,是一片原始森林,多数为桦树,由此而得名“桦林”,明朝宣德四年(1429年)为了防止瓦剌的入侵,不得不大规模地修筑长城(边墙),太原府都督李谦在此开始修城建堡,后被套鲁部落(蒙古部落)侵入攻破城堡并废城170年,后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太原府派兵使赵彦增兵设防,并修补桦林堡
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再次扩城修补,增兵驻防桦林堡,抵御外侵改划河曲管辖,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派巡抚刘泉、兵部使王瀛在桦林堡至唐家会修长城筑烽火台百余处,部队长期住留于此,有战即战,无战即农。桦林堡现在只剩两座城门了,都在南边,城门上原来还有城楼,抗战时让小日本给烧了
自清雍正后,桦林堡的人们繁衍后代,繁荣经济,过着自给自足、自娱自乐的安定生活,所以桦林堡也是农村姓氏最多的村子之一,至今还有15种姓氏之多,足以见证了当时的部队是从全国各地征用的,后留守于此,延续至今
中国古代的政治传统是大一统的集权天下,是以长城为标志、关起城门、闭环运行的皇权至上、官本位等级的大一统社会。中国长城的文化内涵是封闭和统一;欧洲城堡的文化内涵是分裂和开放,两者截然相反

桦林堡附近沿黄河修筑了百公里的长城,这段边墙与黄河并肩同行了百公里,因此又被形象的称为“黄河边”或“河边”、“西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