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二妮子的暑期足迹”---国家动物博物馆

标签:
妮子博物馆动物学参观者中国科学院文化 |
分类: 女儿经 |
国家动物博物馆展示馆凝聚了我国几代动物学研究的科学家的心血和集体智慧。总建筑面积7300平方米,其中展览面积5500平方米,共分为三层,建筑格局仿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具有普及动物学知识,宣传环境保护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题的功能。
展示馆依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强大的科研背景,系统全面的将科学知识与精美的动物标本展品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各种展览方式和手段由浅入深的引导广大参观者学习和了解动物学知识。
展示馆已于2009年5月17日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成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面向社会服务的一个窗口,一个生态文明教育和科学普及的基地,一个拉近科研工作者与社会大众距离的平台。
展示馆下设动物多样性与进化、无脊椎动物、鸟类、濒危动物、蝴蝶、昆虫、动物与人、动物所发展历程、精品、交流共十个独立展厅,另设可供参观者休闲娱乐的咖啡厅和4D动感电影院,可使参观者来此汲取专业知识的动物科学主题书店和开放式讲堂。
濒危动物展厅,展示我国特有的和珍稀的动物标本,而我们耳熟能详的动物明星,也有我们从未谋面的陌生动物
鸟类展厅,介绍鸟类的一些主要特征,展厅重点展示了我国的特有鸟、珍稀鸟类和鸟类的多样性
盛蝈蝈的葫芦,自清代时起,皇宫内外的官宦人家都喜爱聆听蝈蝈清脆的叫声,特别是在冬季里。每逢雪季,他们都要聚集在一处,把各自的蝈蝈摆放在温暖的房间里,一边赏雪,一边享受蝈蝈悦耳的歌声。这个习俗历经百年延至今日,如今竟成了平民百姓们冬日里的一大乐事。这些葫芦的外表有着相当复杂的花纹图案,这些花纹并非雕刻而成,而是通过模子使葫芦在生长的过程中形成的。
这是用“唧鸟”的壳(蝉蜕、唧鸟猴)做的工艺品---吊炉烧饼,“唧鸟”就是蝉、知了,这种工艺品老北京管它叫“毛猴”,网上文字介绍:毛猴,自然界的小精灵,它的机敏、活泼,透着一种天然情趣。我这里讲的可不是自然界的猴子,而是老北京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品,毛猴艺术将猴子的天然情趣和艺术家的创作完美结合,造就了一种绝妙的艺术境界。相传清同治年间,在北京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有一家名为"南庆仁堂"的药铺。某日,店中一配药的小伙计因没伺候好帐房先生而挨了一顿臭骂,小伙计怕丢饭碗只好忍气吞声。到了晚上,他在烦闷中无聊地摆弄着药材时,偶然发现蝉蜕具有某些形象特点,不由心中一动,便决定用中药材塑造一个"帐房先生"。他选取了辛夷做躯干,又分别截取蝉蜕的鼻子做脑袋,前腿做下肢,后腿做上肢,用白芨一粘,一个人不人、猴不猴的形象便出现了。拿给师兄们一看,也都说极象尖嘴猴腮的帐房先生。小伙计觉得很开心,算是出了一口气。就这样,在无意间世上第一个毛猴诞生了。流传到社会后又被有心人加以完善,逐渐形成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手工艺品。
这是一款区别于北京民俗博物馆内的捉蛐蛐及饲养的工具系列,不过,功能都大同小异,我们小的时候都曾经自制过类似的工具,蛐蛐探子是揪来的猫胡子做的
蝴蝶展厅,蝴蝶以其绚丽的色彩、优美的舞姿,赢得了“会飞的花朵”、“大自然的舞姬”的美誉
无脊椎动物展厅,展厅通过展示无脊椎动物中一些代表性类群,如珊瑚、贝壳、蚯蚓、蜘蛛等,将多姿多彩的动物标本实物展示给观众
飞蝗是世界性的农业害虫,可危害数十种禾本科植物,在非洲、亚洲、欧洲、大洋洲均有分布。在中国历史上,蝗灾与涝灾、旱灾并称三大自然灾害
老北京话贴士:1,混不吝
混不吝:不讲理、打架不要命。例句:甭理他,他可是个混不吝。
青皮:混混。例句:甭跟他学,他就是一青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