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三)
从北京出发的时候,我也是带着很多的疑问和好奇到藏区去解读。这次弃松赞绿谷酒店不住,而是应丹曲的盛情邀请,住进他家的新房子。一是给自己省点银子(新绿谷酒店每间房涨到四五百元了,我们可不拿自己当老外)。二是想体会一下普通藏族同胞的日常生活。
香格里拉的时间其实和北京存在着两个小时的时差,日出晚日落晚,早上八点了,太阳才照耀在松赞林寺的金顶上。快九点了,村子里才偶尔出现放牦牛的藏民。也就是这个时间,丹曲开始招呼外出拍晨曦的我和淡忘回家吃早饭。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吃藏式早餐,围着用木柴取暖的藏式火炉,它比我们北方取暖用的炉子要大,高度差不多。炉子是长方形的,炉膛很大,便于放粗大的劈柴(不烧煤只烧柴,很环保)。炉台上可以烤东西吃(有点儿像饼铛的效果),还可以在上面煲汤。丹曲做的是鸡汤猪肉末米粉,酥油茶。还有一种吃食很具风情,类似我们的春饼,不过它是米粉做的,在炉面上烤热后,加上一种特制辣酱卷着吃,巨香。丹曲告诉我们这叫“饵块”。
到达香格里拉的第二天晚饭是我做的,远道而来也不能光让主人下厨房。藏族的厨房和咱们汉族的区别不大,他们不预备料酒和糖,花椒大料也不用,倒是我叫不上名字的香料有不少,炒菜用散打的食用油。由于丹曲家海拔也有
3290米,米饭在电饭煲里提前半天就开始闷着,不然夹生。
虽然离京前反复告诫自己:上高原一定要克制自己的酒欲,别逞一时之快。但还是没能抵挡住丹曲的诱惑,开始还是意思意思,后来喝爽了也就不管不顾了。丹曲老妈自酿的青稞酒,白玛多吉送给丹曲的茅台,只要是白酒统统招呼。可能是我们的身体底子还行,酒精反而让我们睡得更香(如有模仿后果自负)。以至于后来在整个穿越的路上,北京二锅头也陪我们狂奔了一路,甚至喝到了珠峰脚下和纳木措,这是后话。
总之,生活在云南藏区的藏民,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并无特殊之处。区别就是早上三炷香,点上酥油灯,晚上灭了酥油灯,把酥油灯碗扣上,早晚各念一遍经。

(2006年的纳帕海)

(晨拍松赞林寺,由于景色太美,淡忘把我挤到画面的犄角)

(丹曲家隔壁的希望小学)

(丹曲家的“大宅门”)

(丹曲的女儿---拉拉)

(藏式炉子)

(淡忘吃美了)

(丹曲在八廓街挑选酥油灯碗)
扎西德勒!
洛桑丹曲
北京
2008/11/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