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游戏---斗蛐蛐

标签:
蛐蛐纸筒胜方罐子衣兜八宝山 |
分类: 怀旧记忆--儿时游戏 |
斗蛐蛐
斗(逮)蛐蛐,斗蛐蛐这个游戏相比前两个游戏,显得技术含量更高一些。蛐蛐就是蟋蟀。要得到一只(一说论头)骁勇善战的好蛐蛐,会涉及到很多方面。它包括蛐蛐被捕获地点的选择,配偶的选择,食物的选择,还有平时的训练等等。公蛐蛐天生好斗,见面就掐架,母的则不。蛐蛐没有眼睛(至今都不知是否属实),所以,它们之间的交流完全靠它头部长出的两根须子。
游戏规则:找一个直径约15---
20cm圆形罐子或铁筒,底部夯土三分之一,越平整越好。这就是角斗场,就像今天体育运动当中的拳击台。两只蛐蛐从它所属主人的罐子里被请出,并相继放在那个角斗场里。四须交汇,用现在的话说:PK就开始了。如果他们按兵不动,就用一根前端捆有猫胡须的冰棍棍挑逗他们。每到斗蛐蛐时节,我们那一带的猫,胡须总是稀稀拉拉的。蛐蛐是通过它的两个门齿来决斗的,酣斗一番后,一般胜者会鸣叫,并追击对方撕咬,直至将对方咬得蹦出罐外为止。但也有双方同时鸣叫的时候,这说明决斗还未结束。最终,必须仅存一方鸣叫才能确认为胜方。胜方的主人自然也跟着自鸣得意啦。作为奖励往往要给它起个名字,比如:黑麻头,黑翅等。
斗蛐蛐的时候,能挤在前面的几个伙伴,小脑袋顶在一起,把小罐子挡得是严严实实,争先恐后地看热闹。后面看不见的,不断地问:“谁赢啦?谁赢啦?”
逮蛐蛐的过程,也是我们郊游的过程,所以很快乐。因为城里的蛐蛐都被逮光了,我们经常逮蛐蛐的地方是八宝山一带,另一个地方我忘了,反正是在铁道边。据说离坟墓、铁道近的蛐蛐胆子大,现在想起来我们胆子也够大的,十一二岁就敢去八宝山刨蛐蛐。不过那时大多都是成帮结队地去。
逮蛐蛐的过程是最富有技术含量的,我们每人都事先制作好一小捆纸筒,差不多一手指粗的。先由经验丰富的大孩子划分成几块区域,然后我们各自开始寻声而动,掘地刨土。当我们确认了公蛐蛐大致方位后(很简单,公的叫,母的不叫),我们会团队作战,围拢过来,一起逮,毕竟蛐蛐蹦一下挺远的。逮到后,一个小纸筒塞进去一只蛐蛐,密封装好后,等待回去再分配。有个现象挺有趣:当我们把蛐蛐堵在洞口里的时候,大部分情况都是母的先出来,然后才是公的出来。所以,我们一直认为母的是让公的当替罪羊给轰出来的。
回来后的如何分配没想到是最简单的,方式采取的也非常公平。大家先集中在一起(谁也不许先回家),把衣兜里所有小纸筒掏出来摆在地上,衣兜向外,做兜里没有任何东西状。因为纸筒都是统一制作的(作业本中间撕的),里面蛐蛐的品质好坏,外面是看不出来的,然后我们挨个排队拿,直到分完为止。境界挺高吧!从来没有发现谁在小纸筒上作弊的。有记号的纸筒,里面是母的----为公蛐蛐配种用的。
斗蛐蛐时节,大杂院里是热闹的,只要家里有男孩子,他们家窗台上保准码一溜瓶瓶罐罐,高低错落,虽然夜里很吵,大人们却很少干涉过。
流行语:“你这儿是蛐蛐吗?这是油呼噜,不跟你掐!”,“某某蛐蛐的大夯(发hang音,一声,就是腿的意思)被咬掉啦!”,“三尾(发ying音,三声,就是尾巴的意思)大扎枪(母的是三尾,公的两尾)”,“探尾回头好蛐蛐(因为被激怒)!”“你的蛐蛐怎么净咋奔儿呀!”(咋呼,没交手先鸣叫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