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千年寿纸”“纸中之王”美誉的宣纸,位列中国文房四宝之首,始于唐朝,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宣纸的传统制作工艺在2006年被列入了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又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宣纸的原产地安徽省泾县,至今仍沿用着明清繁盛时期生产宣纸的全部108道纯手工工序。1今年6月我们前往位于泾县的中国宣纸文化园,对宣纸制作进行了“探秘”。
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宣纸的原材料是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它们需要经过蒸煮、踏洗、石灰浸渍等反反复复几十道工序后制成皮胚,再由工人师傅搬运上山进行摊晒,这些檀皮和稻草要在山上摊晒10个月的时间,通过风吹、日晒、雨淋、雷电等自然现象反复作用,使其自然漂白。同时,檀皮和稻草中易氧化的物质已去除,这样利于延长成品纸的寿命。纸大概有1000多年的“寿命”,因为其润墨性好、质地稳定、耐久、抗老化、不蛀不腐,得到了书画家的喜爱。
摊晒后的叫燎草、燎皮,经过洗涤后会被送到皮草选捡房进行挑选,把不合格的老皮挑出来,成功经过选捡的皮草料才能送到碓房。
洗涤
高温处理
在捞纸生产间里,放满纸浆的捞槽前,两个捞纸师傅站在两头,用一长方形的竹帘侧着往槽中浸下去,随即挑出、掀起帘子,一整张宣纸便落在纸架上,整个过程只有几秒钟。宣纸薄厚全在这一浸一挑之间,抬帘的角度、速度、高度都要拿捏得当。
加工捞纸浆用的竹帘
晒纸工人们要把捞出后初步挤干水分的宣纸一张张贴到滚烫的10米长的特制墙面上烘干。由于挤过水的宣纸就像豆腐皮一样薄,师傅们揭纸的速度要相当快。
最后一项工艺是检纸。在一片耀眼的白色中,检纸师傅要以极快的速度,发现纸面上最细小的空洞和破损,那些有瑕疵的将重新回到纸浆槽中。
经检验合格的宣纸由女工用特制的大剪刀裁剪整齐。这一剪刀就要剪100张宣纸,所以当时就定“刀”为宣纸的计量单位了,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一刀纸”。
繁多的工艺要耗费大量人力,加上原材料收购价不断上涨,让宣纸价格不菲,这也让市面上出现了不少假冒伪劣宣纸。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泾县每年生产的正宗宣纸只有700吨,而市面上却有上千吨流通,非专业人士有时候很难看出真假,但真正的宣纸纹路清晰,吸墨后能清晰显示笔痕与层次,这些都是伪劣宣纸远不能达到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