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不醉无魂不归--读诗人非马「醉汉」一诗〉

标签:
非马潘秋辰评论世界日报醉汉 |
分类: 评论非马 |
无人不醉,无魂不归
——读诗人非马《醉汉》一诗
文/潘秋辰
写诗的人越来越少了,品诗的也越来越稀有了。
然,于《诗殿堂》,我第一次读到了非马的诗《醉汉》。
我从不以为自己会醉,也从不认为有什么力量能超越一个写者的定力,我既没有曹孟德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又没有青莲居士斗酒诗百篇的狂放,更没有欧阳文忠公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放逐,倒是有一丝东篱把酒黄昏后的落寞,可惜酒意微醺中也未曾遇见李易安,也没有人告诉我到底是否海棠依旧。
所以,我拒绝醉,拒绝在迷迷糊糊中醒来不知身是客,拒绝在漂泊万里的长路上看不到归途……
直到我读到《醉汉》,读到一个离家万里却以年计的游子的心声,就好像彼此在问:“离家多久了?”,“二十年了”……
很偶然,第一次读诗人非马的诗,得知他本名马为义,但看这笔名——非马,顿觉是他这位科学工作者在自谦自己业余写诗弄文的秉赋吧,此我非彼我,写诗的我,不是搞核物理研究的我。然而如此跨界的先例并在少数,达·芬奇是科学巨匠,绘画只是兴趣爱好;牛顿、伽利略都热爱写诗;爱因斯坦演奏小提琴达到了专业水准。科学家的艺术感觉可能更为精准、细腻,诗人非马正是一个这样的综合存在。
另外,自古以来,马在中国文化中即有“千里马”、“老马识途”等多种涵义,“非马”这一笔名,好像又是在谦称自己并非千里马这样的人才,而且离家万里,思乡的愁绪萦绕,也不算是识得归途的一匹老马了。因此,林林总总,从笔名“非马”中,便让人品味出了无限的深义。诗人往往善于用意象,诗人非马便是从自己的姓氏中巧妙衍生出了这一运用,倒是极为贴切。
《醉汉》
把短短的直巷
走成一条
曲折
回荡的
万里愁肠
左一脚
十年
右一脚
十年
母亲啊
我正努力
向您
走
来
THE HOMESICK DRUNK
He has walked a short alley
into a tortuous
writhing intestine
of ten thousand miles
One step left
ten years
one step right
ten years
O mother
I am struggling
toward
you
那么,从现实到意象,我在《醉汉》一诗里恰好看了意象的反向运用。这就像在一面镜子前,从镜中延伸的无限中,方才找到了自己安放的内心执念,而这份执念随着岁月越走越远离现实,在相反的路途上,“醉汉”正是这个有着思乡执念的游子,他到底因何而醉?我理解是因离家越来越远,心却越来越渴盼归根的一种矛盾纠结而醉。
“短短的直巷”原本平顺,就像简简单单的人生,然而喝醉的人却高一脚低一脚,踉跄来,趔趄去,步履不稳地走出了“之”字型,这不长的路途,有限的人生却“走成一条/曲折”的路,直到匍匐在地,可能还喃喃自语“让我扶着墙再歇会儿,我没醉……”,这时候,他心里到底在挣扎着什么,心魂深处“回荡的”却是“万里愁肠”,终于,揭开醉的不省人事的真相,不是酒,是愁,浓烈如酒的乡愁。
我明白,没有什么醉能比得上精神境界的“醉”更让人魂牵梦绕,掂不起,放不下,沉淀在骨血中,永远无法释怀。这就是无数游子在异国他乡的生活经历,物质生活是丰满的,但灵魂深处的乡愁永远是骨感的。
很多人无法理解远离故土的愁,其实在台湾诗人余光中、席慕容的诗作中,就有无数诗句将乡愁轻轻折叠在他们的一字一词里了,读罢,就是一种隐隐的痛,痛感并不强烈,却有摧枯拉朽的侵蚀力。你看,游子心中数不清的隐痛堆叠成了“万里愁肠”,触摸不得,一触就醉;释放不得,一碰就疼;疼到以“年”来计算它的深重,“左一脚”是“十年”,“右一脚”又是“十年”,经不起三步两脚的折腾,便醉倒在乡愁的泥沼里,完全不省人事了……
诗人、文人心中的乡愁往往就是这个样子,易碎,易折,不经碰,像多年顽疾,无法治愈,又不能罔顾。
今天,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已经很难读到这样纯粹的现代诗了,冷凝如水的无奈,坚硬如铁的失落,双手如流的缠绕,想放又放不下的苦闷,最后只能以“醉”这种麻木神经的办法来实现一曲骊歌的宣唱,一腔愁绪的抒解,一颗漂泊之心的呼告。
紧接着,悲哀继续袭来,诗的后几句,痛就痛在,这一切并没有因醉而减轻或舒缓,反而逼得人只能顺着醉态的脚步去追随母亲故去的黄泉之路,直到捱到生命的尽头,无可遏止,找不到任何办法来救赎自己;而遥隔万里的母亲,可能就是在你远离故乡的数年间去世了,你没能送别,没能泣告在天之灵,没能抚上她辞世时的双目,没能捧送她下葬时的遗像,这就是你心里始终磨不去的痛,欠母亲一个最后的告别。于是,你在乡愁之痛上又浇上了一层无法尽孝之痛,千般万般的磨折,终于让这副身躯倒了,倒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好似贴在了通往母亲那个世界的门扉上,叩响终得一见的喜悦,现世的救赎终于在往生的世界里兑现了。
在世间,“得”与“不得”是两种结果,然而在“不得”的路途上,还要掺进无奈、沉重、不可说,甚至几乎窒息在自己的情绪里,人生哪里还抵得过命运的起伏,根在遥远的彼岸,它还记得自己这片散枝开叶的花瓣吗?母亲在另一个世界,她还记挂着自己年少时的模样吗?她一定还等待着与自己相见的那一天吧,所以,人生之苦,到哪里才是尽头?生命之重,到哪里才能安放?
没有办法,只有让这些无法解决的无奈、缠绕都由着放任自己随生命规律死亡的那一天去终结吧,这是多么大的一种荒凉和无助啊!诗人用最简单的词汇勾勒出了最无限的意境,无声胜有声,无言胜千言,如果你是一个游子,如果你经历过“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你一定能体会到这种千古之殇。
中英文双语诗人非马《醉汉》一诗,用四十个字道尽了天下游子的乡愁和对母亲的歉疚,实现了理学的有限与文学的无限之间的顺畅转接。
诗,贵在天成,情,贵在自然,读罢,我也醉了。
但我知道,我心中的诗依旧,诗人心中的海棠依旧。
2018/1/11于马里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