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懂的当代诗

标签:
非马随笔马尼拉联合日报2018.5.4 |
分类: 转载 |
随笔〈难懂的当代诗〉刊登于马尼拉联合日报,2018.5.4
当代诗最引人议论的,莫过于所谓“懂不懂”的问题。对早期的朦胧诗如此,对晚近的先锋诗或后现代诗更是如此。不久前在互联网上读到诗人北岛写的一篇关於美国疲脱诗人艾伦·金斯堡(Allen Ginsberg)的文章。文末有这麽一段:
诗难懂,我想有好几个可能的原因,例如:
(二)诗人确实有话要说,却因为文字或技巧的不成熟或欠缺,心里头的东西表达不出来,或表达得不够精确。
(三)诗中有缤纷杂陈的意象,却因为不知取舍,结果令人眼花缭乱而终致不知所云。
(四)诗人或耽於个人化的虚无情绪,或因思想零乱导致语言艰涩意象模糊,或为了冒充新潮而故意泯灭意义,或使用精神分裂式的语言作文字游戏,这些都可能是读者无法在他的诗里找到解读的线索与方法的原因。
(五)作者同一般读者的生活经验或思维方式差距过大,需要时间的酝酿丶沉淀与过滤。这类可能具有超前意识的诗,後世的人或许会比较容易了解接受。
(六)有些情感思想不敢或不好太明白表露,只好在诗里使用含糊丶暧昧或隐晦的字句。许多爱情诗或政治诗多属此类。
(七)诗人在追求一种接近於音乐的所谓“纯诗”,利用语言的音调与节奏来营造一种回旋起伏或缠绵或激昂的情绪与气氛,以期激起读者身体上甚至心灵上的反应,直接引起共鸣。就像有一次我陪一位访美的中国诗人在芝加哥一个公开场合上朗诵诗,虽然他的诗里并没有多少动人的诗意,听众中也几乎没有人听得懂他的华语朗诵,却因为他的音调铿锵丶抑扬顿挫,而获得了全场的鼓掌。如果读者要从他的诗里寻求一般的意义,未免缘木求鱼,白费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