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马诗创造》第十八章 大简大美
(2016-06-08 11:28:06)
标签:
刘强非马诗创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5第十八章 |
分类: 评论非马 |
《非马诗创造》,刘强著,中国文联出版社,北京,2001.5
第十八章 大简大美
在非马诗集《非马集》①的后一部分中,有不少关于非马诗的语言的评论。
大家几乎一致性地用“精炼”、“精简”、“简洁”、“平易”等词汇,描摹非马诗的语言特色--“简”而论之。
我用“质而自然”四个字,概括非马诗的语言特色,有“从贤如流”的意思。
我说的“质而自然”,也含“简”的意思,在高层次上。
“质”是质朴;“自然”,自然而然。这便是:大简。
这也是非马的人格、气质、情趣所决定的。
宗鹰第一次见非马的印象:“他的打扮那样素朴无华,他的言谈如此谦和无哗”。
也就是“质而自然”。
一、说“简”
非马自己也喜欢这个“简”字,他还用过“精简”、“浓缩”等词汇。
非马在芝加哥中国文艺座谈会上讲现代诗时,说过这样一段话:
一首成功的现代诗一定是经过千锤百炼,在主题上在语言上都严密得无懈可击。用最少的文字负载最多的意义。一个字可以表达的,绝不用两个字。因为一个不必要的字句或意象,在一首诗里不仅仅是浪费而已。它常常在读者正要步入忘我的欣赏之境时绊他一脚,使他跌回现实。诗的浓缩也要求我们避免用堆砌的形容词及拖泥带水的连接词。过量地使用连接词或形容词,必使一首诗变得松软疲弱,毫无张力。②
非马在芝加哥《文学与艺术》讲座上,谈到诗的“精简”时说:
我认为诗是以最经济的手法,表达最丰富的感情的一种文学形式。换句话说,诗人的任务是用最少的文字,负载最多的意义,打进读者的心灵最深处。③
非马反复强调:“用最少的文字,负载最多的意义”。
这就是大简。大简的最好概括。
大简,不繁。属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④一路。
中国古典诗歌有“简”、“繁”两路之分。
如王维“要言不繁”,王绩“每事问”。王绩相当于画里的工笔,而王维则相当于画里的“大写”。钱钟书先生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中说:“王维仿佛把王绩的诗痛加剪裁,削多成一。”
画而论,北宗画“堆金积粉”,南宗画“简远高逸”。
非马以“简”入“心”,打入读者心灵深处;而不是在读者步入忘我欣赏之境时,“绊他一脚”。这就不落俗套,见“大美”之心。
我们读过他的《山》⑤,以“父亲的背”造出“山”的意象,图腾华夏民族承受大苦大难而不屈,“仰之弥高”的精神。全诗仅5行,21字。炉火纯青,加字、减字都不行。“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⑥。
这就是“大简”。也是“以最经济的手法,表达最丰富的感情”。
《盆栽》⑦4行,22字,尖锐地抨击了那种“跛度一生”,成为摆设的“奴性”人生,呼吁对灵魂自由最高人格精神的追求。
你能作出增、减么?试试。
我们再来读一首《太极拳》:
每天早晨
总要面向东方
小心翼翼
捧起
被黑夜蛀空了的
太极
摩挲推捏
成一个
滚红滚红的
太阳
大诗。
短诗写得这样简练而内涵又极丰富的,应算“神品”了。
这里,蕴涵一种美哲学,能启迪人的“灵性”。
中国道家的美哲学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⑧
“无”是生命的根源。“无”是一个生命体,最大的生命体。生命本体。
一个宇宙,生机盎然的宇宙。
太极,即无极,即宇宙。
“捧起/被黑夜蛀空了的/太极”,以太极拳“摩挲推捏”,是人和宇宙彼此相吮吸的全息活动,即人和宇宙全息。
于是,太阳出来了,人与太阳两相辉耀。
人的心灵里,也升起一轮“滚红滚红的/太阳”。
有形和无形全息,出一种“大浑融”的宇宙精神。
这是非马的创造。大视野,大智慧。
他以此呼唤东方、呼唤祖国:祈希祖国如旭日东升,繁荣富强。
“捧起/被黑夜蛀空了的/太极”,有双重涵义。即除了“太极拳”的涵义外,还营造了一种独创性意象:“被黑夜蛀空了的/太极”,象征曾经多灾多难、贫穷落后的祖国。
“被黑夜蛀空了”包括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封建专制统治以及人为的种种“干戈”等,把祖国吞噬空了。“太极”也第一次成为“祖国”的代词。
这意象--由贫穷落后而旭日东升的大过程意象,非马第一次创造出来。
以“太极/摩挲推捏”,捧舞起“滚红滚红的/太阳”的具象,也是由非马第一次捕捉到。
语言的新奇,在于意象的创新。
以“简”造出大意象,才是“大简”。
再读《从窗里看雪》:
被冻住歌声的鸟
飞走时
掀落了
枝头
一片雪
此诗18字,大简,大美。
从窗里看雪,看到的是一颗自由不羁的灵魂。
鸟,被冻住了“歌声”,暂时不能再唱;
但它的翅膀可以“飞”,灵魂可以自由翱翔。
它飞走时,还要掀落“枝头/一片雪”,向“雪”作一次小小挑战。
告诉人们:不要怕困难,不要向压力屈服,扬起你的风帆!
诗的语言,有一种概括美。诗的语言的高度概括,是一种艺术抽象;它不同于哲学抽象,它是有“象”的。
艺术抽象将自然具象、社会事象升华,营造出意象。
“简”,便是一种语言的高度概括的美。它由艺术抽象造成。
艺术上的高度概括,便是艺术抽象。艺术抽象抵达了高度,诗才能“简”。
真所谓:“意高”才能“笔简”。
此诗的艺术抽象,叩向了高境。
因此,炼字、炼句、炼象,炼的是艺术抽象能力,不单是文字节约的问题。
二、匠心独运
诗是一种最高的语言艺术。
语言的“质而自然”,不是初级自然,而是匠心独运。
台湾李弦、张汉良、陈千武论非马诗的语言⑨,说:
非马的语言观,反对“用谜语写诗”,也反对“一窝蜂用俚语写诗”,因此,他的语言是精炼的口语,而非俚俗,这是笠诗社所追求的理想,而非如人所疵议的浅俗或淡白。
非马是一位关怀社会的“介入”诗人。虽然如此,在语言上,他并不主张平白俚俗,反而严格要求锻炼、创新与精简。他说:“诗的口语化不是把诗牵进幼稚园去唱游。一窝蜂用俚语写诗,同一窝蜂用谜语写诗的结果是一样的:诗坛的偏枯。一个字可以表达的,绝不用两个字;前人或自己已使用过的意象,如无超越或新意,便竭力避免。
非马的诗,又没有难懂的语言。他用平易的日常语,表现日常的动作、事象,没有什么特殊的“做诗“的姿势,很自然的语言表现给人有亲近感。他用这种手法,却能写出微妙的诗境,诉于读者有其突发性的思考、异想的冲击,获得意想不到的快愉。
非马诗的语言,似粗非粗,似拙非拙,看似“平常”非平常。
高了一个层次。
总是于自然中见匠心独运。
低层次“自然”,只见平淡,没多少艺术匠心,经不起细品。
高层次自然,应该是有“匠心”;而又进入“化境”。
非马的诗就是这样,经过虚实相应的设计,看不出“技巧”“艺术”在,而达到了“无技巧”“无艺术”境界。
看起来“平出”、“拙”,实际上是“大巧”。看起来一点不费劲儿,其实有一段呕心沥血。
这就是高层次自然。
非马诗的语言“平易”,使人不觉得深奥,又有一种“亲近感”,才有可能往深处走入“幽境”。
他的语言平易,不是平庸、容易,而是外表质朴,内蕴深厚相统一。
他的语言平易,出空灵、飘逸之诗境。
读《瀑布》,就知非马语言的平易、自然,带来诗风的飘逸、洒脱,更带来人格精神的飘逸、洒脱。
吼声
撼天震地
林间的小涧不会听不到
山巅的积雪不会听不到
但它们并没有
因此乱了
脚步
你可以看到
潺潺的涓流
悠然地
向着指定的地点集合
你可以听到
融雪脱胎换骨的声音
永远是那么
一点一滴
不徐不疾
你一读便知,这首诗语言最大的特点,是自然、平易而且极为亲切。
好像是没有技巧、艺术,却是匠心独运,高层次自然。
最重要的是它把诗的思想意蕴,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这种表达,真是自然而然的流露,一点儿也不做作。
非马的匠心独运,就在于用平易、自然的语言,亲切地表达深邃的思想意蕴,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想启迪、情操感染,也得到艺术享受。
依我看,包括音律美在内(读起来朗朗上口),没有比这首诗的语言更自然而然的了。
瀑布是一种风景,造成这“吼声/撼天震地”风景的是谁?--“瀑布”是怎样挂上倚天绝壁的?诗暗隐一问,问在读者心坎上。
接下来,诗出两个“否定之否定”句式:
林间的小涧不会听不到
山巅的积雪不会听不到
这两个“否定之否定”句式,乍读似乎有些“怪异”,但它们造成一种加强气势,对林间小涧和山巅积雪卓著功勋的肯定!
--是林间小涧和山巅积雪那种无声无息、不事声张的劳作,默默无言的耕耘。
--是它们造就了轰轰烈烈,造就了举世奇观!
然而,它们没有不可一世的傲慢,而是不骄不馁,“脚步”不乱。
又一种飘潇的挥别,什么也不带走。
这是诗人所弘扬的一种人格精神,一种“大出世”的飘逸、洒脱。
然而,诗人又用两个“你可以--”的“设或”句,表现他的观察和发现是很“入世”的。
诗人观察、发现了林间小涧和山巅积雪希图建树的心情:
潺潺的涓流
悠然地
向着指定的地点
集合
融雪脱胎换骨的
声音
永远是那么
一点一滴
不徐不疾
然而,它们毅然甩脱名利权位,在“两极”之间只是顺应时势,发挥所长,之后则安享平淡。
做“大入世”的事业,真实,热情,执着;
立“大出世”的精神,飘逸,潇洒,天然。
我们还可以看到,诗人用词遣句的心思独到,出语天然。如:
融雪以“脱胎换骨”形容,不仅贴切、谐合,更兼具象征意义;
而潺潺涓流用“集合”写真,既显现听从事业召唤的情态,也是一种人格精神的凝聚。
真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语言和诗风紧密相联。
非马质而自然的语言,时而表现为凝重、洗练,时而又转换为平易、清淳;
因而非马的诗风,时而显得雄放、迭宕,时而又飘逸、洒脱,出一种“灵性”。
《山》的语言洗练,象征饱满,“可塑性”强,造成诗风突兀、雄奇。
《黄河》一诗(见第五章)的语言朴实、浑厚,其诗风之雄放、迭宕,更显大气磅礴。
一个“溯”字的迭宕,撼天撼地撼人魂魄!
只有非马这位华夏子孙,才会把黄河之“溯”,写得如此雷霆万钧般击人心怀,才有这般深沉的历史内蕴!
别的诗人即使有如此气魄,也难有这种饱蘸血泪的笔触。
一“溯”而下,诗的语言的象征力,本身具一种雄放气势。
黄河的滚滚浊流,不只是裹挟华夏民族的品性和经历,也裹挟民族的血泪。
一个“溯”字,所展现的象征性思索之恢宏,象征性构思之巧妙,无可比拟。
写黄河之佳篇,古今不乏。惟其“溯”,非马独卓诗坛。
青海巴颜喀喇山,是我们民族之“眼穴”--“苦难泛滥”之“眼穴”,也是非马独具只眼之超然发现。
此语朴实无华,但它一出,足够令此诗为不朽之篇!
黄河“千年难得一清”的滚滚血泪,从民族苦难深沉的“眼穴”流泻而出。
这朴实的语言,其象征的“可塑性”和张力何其大!
历史和自然全息,人和宇宙全息。
读《观瀑》:
深山中
多的是幽洞玄天
可以独坐
可以冥想
我却仰头站在这里
满怀喜悦
看万马奔腾的水壁
滔滔
涌现禅机
此诗九行之间,语出一句“我却仰头站在这里”,怡然,逸然。
于是,诗意盎然:在荣利面前,做壁上观,超然出世。
于是,诗风悠然,飘然。能拒绝这首诗吗?能说不喜欢非马的诗吗?
两个字可以描摹我这读者的心绪:爱极。
“看万马奔腾的水壁/滔滔/涌现禅机”,真乃“绝妙佳词”!
一种不受荣利羁缚的潇洒,倾泻心头。
一颗不羁的自由灵魂,飘逸而飞。
万马奔腾的水壁,或为一场滔滔征逐之战,岂能执迷?
出一“看”字,摆脱了一切外在、人为条律的压迫,找到了真正的自我,找回了本真!还原了心灵上的宁静。
非马的诗风,既雄放、迭宕,又飘逸、洒脱。
这是诗的品性,更是诗人的品性。
三、创造性活力
诗不能没有语言,没有语言进入不了诗的审美。
但诗不能停留于语言,不能拘泥于语言。
诗拘泥于语言,就不能抵达“忘言”、“忘象”的最佳审美境界。
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指的是诗的语言的创造性活力。“不着”便有“不停留”、“不拘泥”的意思。
早先,《周易》、《庄子》便提出了这种对语言的要求。
《周易· 系辞上》提出“立象以尽意”;《庄子· 外物》主张“得意而忘言”。
晋代王弼的《周易略例 · 明象》发挥说:“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对于《周易》和《庄子》关于言、象、意的关系,作了沟通。
所谓“立象尽意”、“得意忘象”,都是着重强调,语言不要拘泥和执着于具象的“有限”,而应能妙悟出象外或言外之“无限”意蕴。
诗在摆脱逻辑、教条的硬壳束缚之后,需要的便是新鲜的语言,和语言所呈现的极富内涵创造的心灵。
非马的诗的语言,是经过提炼的口语和平易自然的书面语言,朴实无华;但极富创造性活力,极富生活的色彩和思想的内涵。
诗人的创造力,在于锻炼和开掘语言的创造性活力。
非马说:
一个有创造能力的诗人,能够把明白易懂的语言,锻炼得清新脱俗,充满诗意;而一个没有创造能力的诗人,却往往会把本来华丽典雅的的语言,搞得俗不可耐,生气全无。⑩
语言是诗人一种生命状态,诗人应保持语言的纯洁性,摆脱“工具”性,充分发挥语言的创造性活力。
非马的诗,语言见情,朴实,亲切,自然。但非马的语言功夫不止于此。
诗的语言的朴实、亲切、自然,只是语言的“自在”性。
诗的语言,应该升华而为“灵性”化。
非马是一位创造的诗人,他的语言不止于“自在”,而甚富“灵性”。
如果非马的语言,只停留于见情、朴实、亲切、自然;那么,他的语言一定会偏于直实、浅显。
而他的功夫,恰恰在于不停留、不拘泥于语言。
他把朴实、亲切、自然推向了高层次。“灵”的层次。
他的功夫在“言外”、“弦外”、“象外”。
他的语言始终处于一种生命状态,极富创造性活力。
读《笼鸟》:
好心的
他们
把
它
关进牢笼
好使它唱出的
自由之歌
清亮而
动心
这首诗的语言,最朴实、自然不过;但它的妙处在于“忘言”,不拘泥。有一个够甚富语言弹性的创造空间,任读者发挥想象力去创造。
语言的弹性,就是语言的多义性,见仁见智;
语言的弹性,就是语言所包涵的意蕴,由有限走向无限,由“自在”性走向“灵性”。
我读《笼鸟》,见“玩鸟者”的一副嘴脸。
他们的“好心”,是一种残忍之心。禁锢自由,是最大的一种残忍!
所谓“笼鸟”的“自由之歌”,是灵魂不屈的呐喊。
“玩鸟者”的专制,是他们把自己的开心、享乐,建筑在“笼鸟”的痛苦之上。
诗人为“笼鸟”鸣不平,但他“不说出来”罢了。
他是“以不说出来为方法,达到说不出来的境界”。
这就是他的语言境界,是一个无限的创造空间。
诗人非马做人很直爽,很坦率,很朴实。但他做诗不是这样。要不然,诗就是“大实话”了。
非马是位美学倾向隐秘的诗人。他的那首《独坐古树下》的诗(见第六章),“据说一批习惯于‘张口见喉’式诗歌的朋友们,在多方探讨仍不得要领的情况下,最后只好叹口气,宣布它是一首‘朦胧诗’。”
这说明,诗人非马重的是“隐秘”一路。
诗贵“隐藏”。
1994年5月,非马在芝加哥西郊波特画廊举办个人画展时,有两位华人观众由他的画谈到他的诗。
一位说:“非马的诗里有许多东西,但不是一眼便能看得出来。”
另一位说:“是呀,他在诗里连骂人都不直接了当地骂,总要拐弯抹角。这个人似乎有点‘藏’。”
诗的“隐藏”,是诗的本质品性,一种十分可贵的品性。
非马说:
一首成功的诗,总带有多层的意义及足够的空间,让读者凭着各自的生活体验,去选择去想象去填补去完成去共享创作的乐趣。诗不是电器使用说明书,我们不能太执着,要求它把话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一首成功的诗,应该给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空下,以不同的感受。一旦把诗意套定,这首诗便不再继续成长而成为一首僵化的诗。这是为什么聪明的诗人通常都不愿强作解人,去解释自己作品的原因。
诗的语言直白、显露,诗就只有一种固定的涵义,诗便窒息、“僵化”了。
诗的语言不停留、不拘泥,不“张口见喉”,才可以任读者凭着各自的生活体验,去做各自的创造,去伸展语言的“弹性”。
诗的语言包融不固定的涵义,诗意不会被“套定”。这样的诗,读者才能够和诗人“共享创作的乐趣”。
读《微雕世界》:
横放
直放
或斜放
这米粒上的宇宙
才能有更多的空间
继续膨胀
其实,诗的语言也应是“微雕世界”,应该拥有广阔的空间。一“字”,一宇宙。
诗的语言,也应像观赏“微雕世界”一样,具有艺术欣赏的多视角。
每换一种视角,都会“膨胀”出宇宙的不同空间。
每换一种视角,都会“膨胀”出另一个宇宙。这是语言艺术的“空间美”。
这也是非马说的语言艺术的“浓缩美”。诗的语言艺术和微雕的语言艺术是相通的。
非马的诗的语言,处于一种生命状态;准确些说,是生命的“灵性”状态;而生命的本真,便是创造性的活力。
诗人洛夫寄给非马一张贺年卡,作一首《无题》小诗:
假如你是钟声
请把回响埋在落叶中
等明年春醒
我将以溶雪的速度奔来
谁知洛夫一唱,便有了非马的《新诗一唱十三和》。
这就不仅打破了新诗“不能唱和”的戒律,在新诗形式上创新;又开启了诗人之间彼此在语言艺术上以创造性活力相沟通,相激励的新风。
钟声埋入落叶,春醒惊动溶雪,一道做催生万物的工作。积极,乐观,充满友情。
钟声“埋”入落叶,语言的“触”感是“灵性”的,“灵触”,看不见,摸不着。
而以“溶雪的速度”(当是一泻千里)描摹人的“奔”走,此种快捷,也是力莫能及。语言“弹性”度极大。
这首无题诗,实则有一暗题:《春醒》。
“春醒”一词,亦富“灵性”:春醒是富有创造性活力的。春,可以“醒”万物,呼唤、孕吐万物萌生、茁长。
非马语言的创造性活力,被大大地激活了。
洛夫诗语言的“弹性”,“弹”动了非马诗语言的“张力”。
非马抓住其中含题的一句:“等明年春醒”,来了一番应和的“灵动”:
一
假如你是太阳
请把最后一道强光收入阳伞
等明年春醒
我将为你撑出满天绚烂
二
假如你是临水的树
请把倒影凝冻池底
等明年春醒
我将为你呵出一镜子的天光
太阳光“收入”阳伞,树影“凝冻”池底,都是“灵动”。
“撑出满天绚烂”,“呵出一镜子的天光”,都在“灵”的层次上。“灵触”,一般感觉不可及。
语言极富“灵性”。暗含春和日丽,光明普照大地,春意、春情化生万物,万物自由竞长······
这些诗的语言,大都创造、孕有一种“灵美”。
“灵美”漾入人的心头,让人得到许多慰勉:豁达,上进,不为名利困扰;幽静,清凉,性灵上自由适意,精神得以超拔。
非马诗的语言创造“灵美”,诸如诗中“阳伞”创造“撑出满天绚烂”,树的“倒影”创造“呵出一镜子的天光”等,都出“大象”,无限。
非马诗的语言,质而自然,升入“灵”的层次。
注:
①生活 ·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4年12月香港版。
②《略谈现代诗》,载《笠》诗刊第80期。
③《中国现代诗的动向》,载《笠》诗刊第121期。
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⑤见第一章。
⑥刘勰《文心雕龙》。
⑦见第九章。
⑧《老子》第四十章。
⑨《论非马的三首诗》,《非马集》第62、65页。
⑩《精简· 朦胧 · 藏》,载《侨报》1994.5.27。下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