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诗人非马
(2016-04-24 04:19:47)
标签:
非马哪里的诗人博客中国美国诗人 |
分类: 非马随笔及著作 |
前些日子同海南大学的周伟民教授(他和他夫人唐玲玲教授是2010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的《非马艺术世界》的作者)在电话里谈起想把我自己营建的同名个人网站《非马艺术世界》,找一个国内的学术机构,最好是大学图书馆挂靠,这样比较稳定长远,对想阅读或研究我的作品的人也比较方便。周教授非常热心,说他马上去同海南大学的图书馆馆长接洽。前天收到该馆李副馆长来信,说政府对网站的管理要求比较严格,海南大学目前也没有开展为非本校教职工开通个人网站的服务,建议我在国内提供个人网站服务业务的企业申请空间开通个人网站,海南大学图书馆再做一个链接。昨天去他特别提到的《博客中国》看了一下,发现在中国作家专栏里有一个《非马》专栏,贴了我的照片及几首诗,但不得其门而入,只好另外注册一个专栏。大概在填写注册资料时不小心,结果专栏的名称成为《美国诗人非马》。写信给管理员希望能改成《美华诗人非马》(美国华裔诗人非马),得到的答复是专栏名称不能更改。不由得想起多年前写过的一篇题为<哪里的诗人>的随笔来。
哪里的诗人?
一位以色列诗人最近在给我的电子邮件里问:「你自认为是中国诗人呢?或美国诗人?」他说他正在编译一本美国现代诗选,希望能选用我的作品,但需要先确定我的身份与归属。他不久前曾把在网络上读到的我两首英诗翻译成希伯莱语,张贴在《来自地球的诗》网页上我的名下,同其它的英诗并列。
记得从前也碰到过类似的问题:「你是台湾诗人呢还是海外诗人?」
无论是从诗的语言、发表园地或读者群来看,我想我都应该算是台湾诗人。至少在早期是如此。
为一位作家定位,最简便的办法当然是看他所使用的语言。诗的语言应该是诗人的母语。但如果把母语狭义地定义为「母亲说的话」或「生母」语,那么我也像大多数从小在方言中长大、无法「我手写我口」的中国人一样,可说是一个没有母语的人。而从十多岁在台湾学起,一直到现在仍在使用的普通话,虽然还算亲热,最多只能算是「奶母」语。等而下之,被台北工专一位老师戏称为「屁股后面吃饭」的英语,思维结构与文化背景大异其趣,又是在成年定型后才开始认真学习,则只能勉强算是「养母」语或「后母」语了。
既横行又有点霸道的英语,虽然不曾太对我板起晚娘面孔,但在同它厮混过这么多年以后,感觉上还是免不了有隔膜。伊利诺州前任桂冠诗人布鲁克斯有一次在给我的信上说我的英文诗「怪得清新」(refreshingly strange),我一直不知道她这赞语的背后含有多少贬意。有时候,「怪」是对习用语或俗语陌生或无知的结果,不是装疯卖傻故意作出来的。像有一次我在诗人工作坊的聚会上朗读我这首《拜伦雕像前的遐思》诗的英文版:
随着交通的发达,人类的流动性越来越大。今天使用华文的作家,可说已遍布全球。英文或其它语言的作家,情形也大致相似。所以仅用语言来归类作家,似乎已不切实际。语言是必需的、但非充分的条件。同样地,发表园地与读者群,也随着移民人口,有逐渐向各地扩散的趋势。因此我认为,用这些外在或客观的条件来决定一个作家的归属,不如用内在或主观的写作对象与感情来衡量,比较来得恰当。只是在人类社会已成为一个地球村、电脑网络四通八达的今天,一个作家注目关心的对象,恐怕也不可能再局限于一地一族或一国了。那么有志的诗人何妨大胆宣称:「我是个世界诗人」。何况人类之外,还有宇宙万物。或者我们竟可模仿刚去世的诗人商禽在<籍贯>一诗的结尾,轻轻且悠逸地说:「宇──宙──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