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458.简论许达然诗的通感 -刊台湾《全国新书信息月刊》175期

(2013-10-06 05:36:51)
标签:

转载

[转载]458.简论许达然诗的通感 <wbr>-刊台湾《全国新书信息月刊》175期

[转载]458.简论许达然诗的通感 <wbr>-刊台湾《全国新书信息月刊》175期

[转载]458.简论许达然诗的通感 <wbr>-刊台湾《全国新书信息月刊》175期

[转载]458.简论许达然诗的通感 <wbr>-刊台湾《全国新书信息月刊》175期

简论许达然诗的通感
-刊台湾《全国新书信息月刊》175期,2013.07


简论许达然诗的通感

林明理 诗人/曾任大学讲师

●贴进现实的底层关怀
许达然〈1940-〉,本名许文雄,台南市人,是历史学者、散文家。美国哈佛大学硕士、芝加哥大学博士、西北大学退休教授。2005年冬天,他回到台湾东海大学担任讲座教授。从事台湾史研究,着有学术用书、散文、诗集等多种。获青年文艺奖、金笔奖、府城文学特殊贡献奖、吴三连文学奖等殊荣。
    为了探索许达然诗的魅力所在,我们不妨先了解其诗的语言具有哪些共同特征,以及哪些特有的素质?
一、丰沛的学养与乡土文学的特征:许达然诗风质朴,语言不深隐曲折、意象繁复;重在言志,而言志又离不开对现实的关怀与价值认同的思索上,有诗人自觉的「入世」态度。他在自序里说过:「在我想念的版图里,台湾占据着很大的面积。」他的诗歌创作,并非直接叙事写史,而是用历史的眼光审视台湾的风土文化、庶民生活的变迁或生态环境更迭的细节,用历史的责任承载情感;藉以体现出其深悲或感慨,成为「警醒」的特殊风格。他在成名作《含泪的微笑》中已初露端倪。他说:「悲哀的不是痛苦,而是表达不出痛苦」。如果说,许达然擅于用现实中一个不起眼的变化来写民心、民情,常落笔于贴进现实的底层关怀,收笔于内在痛苦的回忆,且抒写兼具哲理和人道精神;从这个特征上来说,他对百姓简苦生活的叙写是最具社会现实性,也最有乡土意识的历史意义。
二、深受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与独特的视域:许达然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底层文学」的关照。他注重表现人物的意识活动本身,从作品中力求有所突破,确是事实。自1979年起,他相继出版了《土》、《吐》、《远方》、《水边》、《人行道》、《防风林》、《同情的理解》等散文集,其新诗〈叠罗汉〉亦获得吴浊流文学奖项。诗创作的特点是,强烈的时代意识与对乡土变迁中的社会给予无声的质疑。以通感、对比、烘托等艺术手法,在意象的营造中隐现着对底层社会的深刻描摹,从而形成独特的乡土现代性。主题则注重人生观察和社会批评,这种把底层社会写得真实而朴素,不是将丑恶本质化,而是介入自己的乡土经历和情感去体察民间,这种介入式的思索无疑提升了诗歌具理性与感性交融的品味,使得评论家南方朔以「碎片书写」(Writing Fragmentarily)来形容他的文字具有很大的联想性和跳跃度。同时,也显示了身为一个诗人学者的思想高度以及「文学是社会事业」的宽广视域。
●诗的通感表现
    关于通感,德国著名美学家费歇尔曾说过:「人的各个感官本不是孤立的,它们是一个感官的分支,多少能够互相代替,一个感觉觉响了,另一个感官作为回忆、作为和声、作为看见的象征,也就起了共鸣。」〈注〉简言之,通感就是五官感觉的相通,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的心理现象。

    也可以说,是一种物我两忘的内心体验。运用通感,可以使诗的意象更具体,此外,也可突破人的思维定势,深化艺术。许达然常以诗记录现实人生的种种真貌,情意贯彻,无需旁敲侧击,颇有哲人的意味。如1991年写下的〈焦灼〉,着眼于通感意象之表现:

森林劈拍火了就燋熄啁啾
穿戴着火的鹿悚然发现树
反了,都敢探成灰
撇下逃不走的天
满脸涂抹着灰的
气色

    这是以听觉写视觉,彷佛使我们听到了森林劈拍着火时传来燋熄的啁啾声。全诗洋溢着想象的笔调,有逻辑性的关连在心灵上再生或记忆的心灵影像。诗人以通感、拟人等手法,描摹出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贵资源──森林遭殃的情景;而「满脸涂抹着灰的气色」,取譬俱美,也鲜明塑造出十分焦急的形象来。在义旨探究之间,如何维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归根到底,这才是诗人的深情想望。
    接着,在1994年诗人写下的〈海天〉,是一个寓意深刻的比喻,感发而然:

天阔得好无聊
凭空潜入海聊天
一翻脸就把湛蓝煮沸
争吵的声音溅起
花朵荡漾
泱泱不平的情叙

    此诗明显的以「天阔」气势为贯穿,特别是辅以连海,以证台湾政党分立、批斗,也寓褒贬于诗语之中。结语作「泱泱不平的情叙」,沉默中寄托诗人的反讽之情;使读者不仅了解当前政治的历史真相,且能具体感受到诗人对社会历史气围。这是以视觉写听觉,传神地表现出「争吵的声音溅起」,彷佛是泱泱不平的浪花正荡漾着;而其创造性的审美想象,就是通感生成的根本所在。其实,许达然风格稳重的文艺思维里,也有些穿插谐趣性的语言文字,比如在1995年写下的〈动物园〉,可算中期诗歌创作过程中具有标志意义的事件之一:

都是无端无期徒刑的居住
还有不被收养的鼠老是自助来吃
饱着不被收养的蚤活着咬
给应邀来观赏的揉死
还动的物都拒绝活着相看绝种

    此诗靠的是暗示、譬况和象征。语言冷隽,形式新颖,也有批判性谐趣。最后一句「还动的物都拒绝活着相看绝种」这就表现了在特定情境中,诗人对那些濒临绝种的动物们失去自由或盗猎者把牠们制成标本的恶行与生存物资也简陋不堪之痛的体验。但许达然对情感的抒发、渲泄以及体验过程都是此诗诗性存活的关键。许达然诗里通感哲学的基础就是客观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或许,正因为诗人认真地想担负起深入研究台湾社会人文的责任,也为诗的审美生成预留了想象空间。诗生于情,情生于境。可以说,「诗以缘情」的美学特征也是许达然诗性的本来面目。比如他在2004年写下的这首〈失业〉,是近些年失业者或边缘人的痛苦写真:

家是公家高架桥下
路踏着我走
地址是流浪
收集破烂的
饥饿声音

    第一句是视觉意象,大概是表现流浪者四处为家的窘境。接下去是用视像来表达听象,有通感的手法在:「路踏着我走/地址是流浪」,给人痛感。这里喻示着:面对当下全球不景气的袭击,许多失业的流浪汉族群,处于这样一种无可逆转的事实下,我们的社会是否该认真探询,怎样开始一种适合或安顿于他们的生活和生存意识。在某种精神上,这是诗人最最深沉动人的想法。这种隐藏于小市民故事,当中的理性思考的力度,似乎远比写出某些城市的萎靡面更为深刻和沉重。而最后「收集破烂的饥饿声音」,表现了许达然潜意识对失业问题严重的复杂心情,一下子把读者带到无限美妙的通感世界。再如1996年写下的〈丰收〉,许达然对于部落族民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让读者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再破落都要守住闪铄的碎片
还有菖蒲挥剑也挽不住乡人

走不掉的菠菜臭了
茭白笋还老实长着斑点
想念牛,草都老了
鼠吃不惯素食纷纷私奔
众虫矜持继续咬苦瓜
日头吞不下,地瓜叶谢了
金针花在地都等干了
菜头在地还宁做脯也不烂的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Hegel1770–1831﹚曾提出,颜色的和谐、声音的和谐、形象的和谐具有同等意义。在这里,许达然对于理解原住民生活艰苦的现实语境,应该是有一定意义的。就算菖蒲插于门户上,夜夜祈求离乡打拼的族人平安,也一样是令人心酸的画面。每当一遇天灾,灾区运不出外的蔬果,连老天都发愁的情景,与期待丰收的视觉造成情感上的反差;然而,在此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到许达然的人道精神依然强烈存在。它不仅昭示了渴望改变底层生活的历史性要求,也凸显了这种要求难以实现的焦虑。接着,在诗人41岁时发表的〈黑面妈祖〉中,一样是许达然极力为渔民争取的自由,依然还是必须从政治的无形束缚中才得以解脱:
阿公去天后宫烧香保庇阿爸讨海,
妈祖静看海,看不到阿爸回来;
不是鱼,木鱼硬缩着头。

阿姊去福安宫拜拜保庇姊夫行船,
妈祖静听海,听不见姊夫叫喊;
不是鱼,船躲不开风台。

阿母去慈生宫跪求保庇我换头路,
妈祖静看海,看不到我伤发脓,痛:

我拒绝再抓鱼后被抓,
不如无国籍的鱼。

    这些台语的语素应是蓄意的创作,他以诗积极地介入社会政治,以文学确立了自己的现代性追求,也正是这种追求使得许达然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和生存支点。如同他曾说:「我相信文艺力,所以才也写作,不然就专心做学者研究历史与社会了。文学、历史、社会应溶和在一起;文学在历史与社会情况下产生,也可影响社会与历史。」就是这种忧民的悲悯,使此诗里的故事与人物共存于诗人的视觉凝视当中,其价值核心仍然是许达然诗歌所传递的「希望我写的都与社会及人民关联」的理想。在台湾,黑面妈祖是百姓所熟悉的神祇形象。诗里引申的是,讨海人生活的辛酸,且隐含着台湾因国家定位尚未被多数国家认同,间接道出了因无国籍而出海捕鱼者,连鱼都不如的悲哀。诗的语调是低沉的,且不断震荡扩散。最后,介绍这首〈新村〉,在叙述效果上,再次确认了许达然对于「历史是一种解释,从这里看,文学和历史便可以连在一起。」这段自白的依附与追随:
天。云废耕后,日头蹲下来亲视
无田的牛低头咀嚼自己的影子

疏忽
春天那年携雨来约我外出
我竟不领情躲起来读柏拉图

    诗人用「日头蹲下来亲视」〈视觉〉、「无田的牛低头咀嚼自己的影子」〈触觉〉来描写现代化的新村,「春天那年携雨来约我外出」〈听觉〉,最后一句,让读者的思维随着种种感觉的转换不断跳跃,跟着进入诗人阅读的审美世界。此诗艺术的手段,似乎是许达然为了表达「反农田废耕」后各地农事普遍萧条的感知;毋宁把关注的重心,转移到诗本身所透露出来对农民的忧思情绪。
    以上这些诗歌着力于许达然的思想倾向,诗的结构谨严,条理清晰;且透过通感技巧的运用,藉以突破语言的局限,也丰富了审美情趣。就选题而言,许达然向来喜欢有哲学深度的思想家。如能细读其诗,较之其它散文作品,视野应更为开阔。他以探寻台湾文化史发展的基本走向,尤其是对历史的研究时段、主题范围,是很有学术意义的。许达然主张,「写作,不能失去创造力和格调。」晚年的他,诗风更趋于内敛、反讽或抒写寓言风格。他是位熟谙英、法、日语,曾获美国傅尔博莱特等研究奖金的学者;在台湾社会史这一研究领域上也充分运用其学术资源,并以诗文予以拓展与深化文学中加以多重层面实践应用。
崇高美的追求与台湾史研究的学者
    许达然写诗文时,能引出自觉批判的透射,以及对台湾社会本身的关注。他
曾明确表示,忍耐孤独,是必要的修养。以及「到底我们不是政客,只能用文章关心社会。文学能影响人的心灵,但要改变社会是不容易的」。然而,身为一个有觉悟的诗人学者,他要在文学作品中去追求罕见的崇高美;因此,在其深刻的思维下,透过朴拙的文字,在在说明许达然的诗在表现崇高美时正是从底层文学去表现生命的伟大、心灵的坚强与崇高的。
    比如他写东门城下的摊贩、被绑赴刑场的猪只、被强制拆屋的住户、废气污染下的木麻黄、垃圾堆中的人生故事等等,均能展现出巧妙而准确的喻象,能把他生命的热力与对文学写作的坚持突显出来。我认为对其文学的正确评价应涵括四个层面:第一是诗歌,第二是历史,第三是散文,第四是文化史。这四个层面就像四个同心圆,光明清莹;他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其空明的觉心,映照许达然澹泊的一生,在台湾史研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评家甚至认为,他的散文含蓄蕴藉,似乎比诗更好。对此,我认为,许达然出身于台南一个贫困的家庭,勤学刻苦以致弱视重听。他用生命书写的诗歌,我们应可以感受得到其语言的情趣,而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的。

注:转引自《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36页。

--2011.10.12
1983年夏天在芝加哥,左起:许达然,陈映真,杜国清,非马

 

 

 

 

*****************************************************

簡論許達然詩的通感 -刊臺灣《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75期,2013.07


簡論許達然詩的通感

林明理 詩人/曾任大學講師

貼進現實的底層關懷

許達然〈1940-〉,本名許文雄,臺南市人,是歷史學者、散文家。美國哈佛大學碩士、芝加哥大學博士、西北大學退休教授。2005年冬天,他回到臺灣東海大學擔任講座教授。從事台灣史研究,著有學術用書、散文、詩集等多種。獲青年文藝獎、金筆獎、府城文學特殊貢獻獎、吳三連文學獎等殊榮。
   
為了探索許達然詩的魅力所在,我們不妨先瞭解其詩的語言具有哪些共同特徵,以及哪些特有的素質?
一、豐沛的學養與鄉土文學的特徵:許達然詩風質樸,語言不深隱曲折、意象繁複;重在言志,而言志又離不開對現實的關懷與價值認同的思索上,有詩人自覺的「入世」態度。他在自序裡說過:「在我想念的版圖裏,臺灣占據著很大的面積。」他的詩歌創作,並非直接敘事寫史,而是用歷史的眼光審視臺灣的風土文化、庶民生活的變遷或生態環境更迭的細節,用歷史的責任承載情感;藉以體現出其深悲或感慨,成為「警醒」的特殊風格。他在成名作《含淚的微笑》中已初露端倪。他說:「悲哀的不是痛苦,而是表達不出痛苦」。如果說,許達然擅於用現實中一個不起眼的變化來寫民心、民情,常落筆於貼進現實的底層關懷,收筆於內在痛苦的回憶,且抒寫兼具哲理和人道精神;從這個特徵上來說,他對百姓簡苦生活的敘寫是最具社會現實性,也最有鄉土意識的歷史意義。
二、深受現代主義文學的影響與獨特的視域:許達然不主張用作品去再現生活,而是提倡從人的心理感受出發,表現「底層文學」的關照。他注重表現人物的意識活動本身,從作品中力求有所突破,確是事實。自1979年起,他相繼出版了《土》、《吐》、《遠方》、《水邊》、《人行道》、《防風林》、《同情的理解》等散文集,其新詩〈叠羅漢〉亦獲得吳濁流文學獎項。詩創作的特點是,強烈的時代意識與對鄉土變遷中的社會給予無聲的質疑。以通感、對比、烘托等藝術手法,在意象的營造中隱現著對底層社會的深刻描摹,從而形成獨特的鄉土現代性。主題則注重人生觀察和社會批評,這種把底層社會寫得真實而樸素,不是將醜惡本質化,而是介入自己的鄉土經歷和情感去體察民間,這種介入式的思索無疑提升了詩歌具理性與感性交融的品味,使得評論家南方朔以「碎片書寫」(Writing Fragmentarily)來形容他的文字具有很大的聯想性和跳躍度。同時,也顯示了身為一個詩人學者的思想高度以及「文學是社會事業」的寬廣視域。
詩的通感表現
   
關於通感,德國著名美學家費歇爾曾說過:「人的各個感官本不是孤立的,它們是一個感官的分支,多少能夠互相代替,一個感覺覺響了,另一個感官作為回憶、作為和聲、作為看見的象徵,也就起了共鳴。」〈注〉簡言之,通感就是五官感覺的相通,把不同感官的感覺溝通起來,借聯想引起感覺轉移的心理現象。

   
也可以說,是一種物我兩忘的內心體驗。哂猛ǜ校梢允乖姷囊庀蟾唧w,此外,也可突破人的思維定勢,深化藝術。許達然常以詩記錄現實人生的種種真貌,情意貫徹,無需旁敲側擊,頗有哲人的意味。如1991年寫下的〈焦灼〉,著眼於通感意象之表現:

森林劈拍火了就燋熄啁啾
穿戴著火的鹿悚然發現樹
反了,都敢探成灰
撇下逃不走的天
滿臉塗抹著灰的
氣色

   
這是以聽覺寫視覺,彷彿使我們聽到了森林劈拍著火時傳來燋熄的啁啾聲。全詩洋溢著想像的筆調,有邏輯性的關連在心靈上再生或記憶的心靈影像。詩人以通感、擬人等手法,描摹出大自然留給我們的寶貴資源──森林遭殃的情景;而「滿臉塗抹著灰的氣色」,取譬俱美,也鮮明塑造出十分焦急的形象來。在義旨探究之間,如何維護生態環境的社會責任。歸根到底,這才是詩人的深情想望。
   
接著,在1994年詩人寫下的〈海天〉,是一個寓意深刻的比喻,感發而然:

天闊得好無聊
凭空潛入海聊天
一翻臉就把湛藍煮沸
爭吵的聲音濺起
花朵蕩漾
泱泱不平的情敘

   
此詩明顯的以「天闊」氣勢為貫穿,特別是輔以連海,以證臺灣政黨分立、批鬥,也寓褒貶於詩語之中。結語作「泱泱不平的情敘」,沉默中寄托詩人的反諷之情;使讀者不僅了解當前政治的歷史真相,且能具體感受到詩人對社會歷史氣圍。這是以視覺寫聽覺,傳神地表現出「爭吵的聲音濺起」,彷彿是泱泱不平的浪花正蕩漾著;而其創造性的審美想像,就是通感生成的根本所在。其實,許達然風格穩重的文藝思維裡,也有些穿插諧趣性的語言文字,比如在1995年寫下的〈動物園〉,可算中期詩歌創作過程中具有標誌意義的事件之一:

都是無端無期徒刑的居住
還有不被收養的鼠老是自助來吃
飽著不被收養的蚤活著咬
給應邀來觀賞的揉死
還動的物都拒絕活著相看絕種

   
此詩靠的是暗示、譬況和象徵。語言冷雋,形式新穎,也有批判性諧趣。最後一句「還動的物都拒絕活著相看絕種」這就表現了在特定情境中,詩人對那些瀕臨絕種的動物們失去自由或盜獵者把牠們製成標本的惡行與生存物資也簡陋不堪之痛的體驗。但許達然對情感的抒發、渲洩以及體驗過程都是此詩詩性存活的關鍵。許達然詩裡通感哲學的基礎就是客觀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或許,正因爲詩人認真地想擔負起深入研究臺灣社會人文的責任,也為詩的審美生成預留了想像空間。詩生於情,情生於境。可以說,「詩以緣情」的美學特徵也是許達然詩性的本來面目。比如他在2004年寫下的這首〈失業〉,是近些年失業者或邊緣人的痛苦寫真:

家是公家高架橋下
路踏著我走
地址是流浪
收集破爛的
饑餓聲音

   
第一句是視覺意象,大概是表現流浪者四處為家的窘境。接下去是用視像來表達聽象,有通感的手法在:「路踏著我走/地址是流浪」,給人痛感。這裡喻示著:面對當下全球不景氣的襲擊,許多失業的流浪漢族群,處於這樣一種無可逆轉的事實下,我們的社會是否該認真探詢,怎樣開始一種適合或安頓於他們的生活和生存意識。在某種精神上,這是詩人最最深沉動人的想法。這種隱藏於小市民故事,當中的理性思考的力度,似乎遠比寫出某些城市的萎靡面更爲深刻和沉重。而最後「收集破爛的饑餓聲音」,表現了許達然潛意識對失業問題嚴重的複雜心情,一下子把讀者帶到無限美妙的通感世界。再如1996年寫下的〈豐收〉,許達然對於部落族民應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筆,讓讀者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再破落都要守住閃鑠的碎片
還有菖蒲揮劍也挽不住鄉人

走不掉的菠菜臭了
茭白筍還老實長著斑點
想念牛,草都老了
鼠吃不慣素食紛紛私奔
眾虫矜持繼續咬苦瓜
日頭吞不下,蕃薯葉謝了
金針花在地都等乾了
菜頭在地還寧做脯也不爛的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Hegel1770–1831﹚曾提出,顔色的和諧、聲音的和諧、形象的和諧具有同等意義。在這裡,許達然對於理解原住民生活艱苦的現實語境,應該是有一定意義的。就算菖蒲插於門戶上,夜夜祈求離鄉打拼的族人平安,也一樣是令人心酸的畫面。每當一遇天災,災區卟怀鐾獾氖吖B老天都發愁的情景,與期待豐收的視覺造成情感上的反差;然而,在此表述中我們不難看到許達然的人道精神依然強烈存在。它不僅昭示了渴望改變底層生活的歷史性要求,也凸顯了這種要求難以實現的焦慮。接著,在詩人41歲時發表的〈黑面媽祖〉中,一樣是許達然極力為漁民爭取的自由,依然還是必須從政治的無形束縛中才得以解脫:
阿公去天后宮燒香保庇阿爸討海,
媽祖靜看海,看不到阿爸回來;
不是魚,木魚硬縮著頭。

阿姊去福安宮拜拜保庇姊夫行船,
媽祖靜聽海,聽不見姊夫叫喊;
不是魚,船躲不開風颱。

阿母去慈生宮跪求保庇我換頭路,
媽祖靜看海,看不到我傷發膿,痛:

我拒絕再抓魚後被抓,
不如無國籍的魚。

   
這些台語的語素應是蓄意的創作,他以詩積極地介入社會政治,以文學確立了自己的現代性追求,也正是這種追求使得許達然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歸宿和生存支點。如同他曾說:「我相信文藝力,所以才也寫作,不然就專心做學者研究歷史與社會了。文學、歷史、社會應溶和在一起;文學在歷史與社會情況下產生,也可影響社會與歷史。」就是這種憂民的悲憫,使此詩裡的故事與人物共存於詩人的視覺凝視當中,其價值核心仍然是許達然詩歌所傳遞的「希望我寫的都與社會及人民關聯」的理想。在台灣,黑面媽祖是百姓所熟悉的神祇形象。詩裡引申的是,討海人生活的辛酸,且隱含著臺灣因國家定位尚未被多數國家認同,間接道出了因無國籍而出海捕魚者,連魚都不如的悲哀。詩的語調是低沉的,且不斷震蕩擴散。最後,介紹這首〈新村〉,在敘述效果上,再次確認了許達然對於「歷史是一種解釋,從這裡看,文學和歷史便可以連在一起。」這段自白的依附與追隨:
天。雲廢耕後,日頭蹲下來親視
無田的牛低頭咀嚼自己的影子

疏忽
春天那年携雨來約我外出
我竟不領情躲起來讀柏拉圖

   
詩人用「日頭蹲下來親視」〈視覺〉、「無田的牛低頭咀嚼自己的影子」〈觸覺〉來描寫現代化的新村,「春天那年携雨來約我外出」〈聽覺〉,最後一句,讓讀者的思維隨著種種感覺的轉換不斷跳躍,跟著進入詩人閱讀的審美世界。此詩藝術的手段,似乎是許達然為了表達「反農田廢耕」後各地農事普遍蕭條的感知;毋寧把關注的重心,轉移到詩本身所透露出來對農民的憂思情緒。
   
以上這些詩歌著力於許達然的思想傾向,詩的結構謹嚴,條理清晰;且透過通感技巧的哂茫逡酝黄普Z言的局限,也豐富了審美情趣。就選題而言,許達然向來喜歡有哲學深度的思想家。如能細讀其詩,較之其它散文作品,視野應更為開闊。他以探尋臺灣文化史發展的基本走向,尤其是對歷史的研究時段、主題範圍,是很有學術意義的。許達然主張,「寫作,不能失去創造力和格調。」晚年的他,詩風更趨於內斂、反諷或抒寫寓言風格。他是位熟諳英、法、日語,曾獲美國傅爾博萊特等研究獎金的學者;在臺灣社會史這一研究領域上也充分哂闷鋵W術資源,並以詩文予以拓展與深化文學中加以多重層面實踐應用。
崇高美的追求與臺灣史研究的學者
   
許達然寫詩文時,能引出自覺批判的透射,以及對臺灣社會本身的關注。他
曾明確表示,忍耐孤獨,是必要的修養。以及「到底我們不是政客,只能用文章關心社會。文學能影響人的心靈,但要改變社會是不容易的」。然而,身為一個有覺悟的詩人學者,他要在文學作品中去追求罕見的崇高美;因此,在其深刻的思維下,透過樸拙的文字,在在說明許達然的詩在表現崇高美時正是從底層文學去表現生命的偉大、心靈的堅強與崇高的。
   
比如他寫東門城下的攤販、被綁赴刑場的猪隻、被强制拆屋的住戶、廢氣污染下的木麻黃、垃圾堆中的人生故事等等,均能展現出巧妙而準確的喻象,能把他生命的熱力與對文學寫作的堅持突顯出來。我認為對其文學的正確評價應涵括四個層面:第一是詩歌,第二是歷史,第三是散文,第四是文化史。這四個層面就像四個同心圓,光明清瑩;他靜觀萬象,萬象如在鏡中。其空明的覺心,映照許達然澹泊的一生,在臺灣史研究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有評家甚至認為,他的散文含蓄蘊藉,似乎比詩更好。對此,我認為,許達然出身於台南一個貧困的家庭,勤學刻苦以致弱視重聽。他用生命書寫的詩歌,我們應可以感受得到其語言的情趣,而能給人以深刻的啓示的。

注:轉引自《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236頁。

--2011.10.12

1983
年夏天在芝加哥,左起:許達然,陳映真,杜國清,非馬

 
[转载]458.简论许达然诗的通感 <wbr>-刊台湾《全国新书信息月刊》175期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