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非马双语短诗鉴赏:《花·瓶》
(2013-05-03 21:03:11)
标签:
转载 |
花·瓶
非马
风在叫些什么
鸟在叫些什么
树什么颜色
云什么颜色
天空什么颜色
这些来自广大
原野的花
只顾勾着头
争看窗外
却没想到
把花瓶的脖子
扯得又细
又长
FLOWERS AND THE VASE
William Marr
what is the wind howling about?
what are the birds chirping about?
what colors are the trees?
what colors are the clouds?
what color is the sky?
fighting to see the world outside
the wild flowers stretch
the neck of the vase
long and thin
[鉴赏]
第一个诗节,5行,5个包含“什么”的问题。这一连串的问题,由谁提出?或曰:是谁的问题?
第二个诗节给出答案:“这些来自广大原野的花”。
怎么知道是她们的问题?因为:
她们“只顾勾着头争看窗外”。而
“风”、“鸟”、“树”、“云”、“天空”
正是窗外的景色。
她们看得如此专注,以至于:
“把花瓶的脖子扯得又细又长”。
——于是,在“这些来自广大原野的花”被赋予了灵性之外,
屋里的花瓶,也被赋予了灵性。
于是,本为一幅“静物画”的《花·瓶》
在诗人的手下
却变成了一幅
活灵活现的
“动物画”
——岂止“动物”,
简直“动人”!
那花,还是花吗?
那瓶,还是瓶吗?
非也。
——都已成精,都已成人。
《花·瓶》之所以好,就好在诗人
把那花,把那瓶,都注入了灵性。
读完《花·瓶》,脑际似乎有物萦绕:
一幅油画,一幅写生画:
栩栩
如生。
来看英译:
第一个诗节的5个问题,直译为5个问句,似乎没有什么变化。
但是,如果我们足够细心,仍可发现一些变化:
第一,汉语不用标点,英语却用了5个问号——第二个诗节却不用标点——也许诗人只是为了强调。
第二,“叫些什么”,汉语两用;英译却分别是howling about与chirping about: 同语而异译,只为精确之故。
第三,“颜色”一词,汉语三用,英译却有colors与color——即单、复数之别。不为别的,亦为精确之故:因树多种,故其颜色复数;因云多变,故其颜色复数;而天空之颜色,单数可表示晴朗,复数则表示阴云密布——仔细琢磨,还是单数为佳。其实,在诗歌开头两行中的“风”、“鸟”二词,英译即分别采用了单数和复数两种形式。汉语往往无所谓单数复数,英译之时,一般都需要明示。而英译的单数或复数,有时是正确或错误的问题,有时却是哪种更加确切、更具美感的问题。
在第二个诗节中,汉诗8行,英译却变成了短短的4行。微观细察之后,发现变化有四:
第一,“这些来自广大原野的花”,对应the wild flowers(野花),英译做了淡化处理。
第二,“只顾勾着头争看窗外”,对应fighting to see the world outside. 其中,“只顾”、“勾着头”省译;“窗外”,被译为the world outside(外面的世界),则属于变通。整体而言,译文显然淡化。
第三,“却没想到把花瓶的脖子扯得又细又长”,对应stretch the neck of the vase long and thin. “却没想”,省译;“又细又长”,英译long and thin(又长又细):语序倒置,以合乎英语措词之逻辑顺序。
第四,其实,更大幅度的语序倒置,在第二个诗节中早已发生:“争看窗外”,在汉诗的第四行;英译fighting to see the world outside, 却出现在第一行。
通读汉诗英诗,由繁而简,乃是译诗最大的一个特色。
(张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