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蚱蜢世界》附评文(2)— 林明理:「照夜白」的象征
(2012-07-22 06:23:19)
标签:
非马新诗自选集蚱蜢世界评文林明理杂谈 |
分类: 评论非马 |
「照夜白」的象征──非马
林明理
夜已深。窗外雨声向我靠近。我阖上书,静静地谛听着,想起了今天非马e-mail的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感动了我:「我知道编诗选是一件苦差事,…..但以后有时间,还是要把台湾诗坛更完整地呈现出来。」我想了很久,决定进一步探照他的诗作,他是个永远保持一个太阳的热度的艺术家丶也是一个具有深度思想的儒者。对非马的研究,评论热潮不断,但人们也许好奇,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学者不约而同地研究起非马?
研究非马,是由於他的作品中充满丰富的内涵与艺术气韵,诗句是那么强烈,构思中又饱含情感。读着它,我们能体味出韩干式的劲健豪情,或是一种雄浑的精神;诗中背後的故事往往是热血与生命相联的统一,深入到了幽深的心理领域,潜伏的文采在暗中闪烁,又一起喷射而出,且具有「惊人」的艺术力量。
70年代末,获1978年吴浊流新诗奖佳作的非马,在〈醉汉〉中写出:
把 短 短 的 直 巷
走 成 一 条
曲 折
回 荡 的
万 里 愁 肠
左 一 脚
十 年
右 一 脚
十 年
母 亲 啊
我 正 努 力
向 您
走
来
对一个艺术家来说,这是首以他切身的体会来说明海外游子思亲之苦的极有高格与个性的诗句。其旨义在於等待的时间越长久,在他的记忆中的痕迹就越活跃与清晰起来,对过去战争的沧桑,仍带有一种说不尽的意味。〈醉汉〉不仅把自己流落的徬徨,反思两岸分隔的乡愁的那种感觉,能明白强烈地表现出来了,这就使我们生命的体验大大地加强了,在诗人心里组合成说不尽道不尽的情景交融的境界。彷佛中,却让人看到了这样一幅真实的图画:
"一条短短的小巷中,万籁俱寂,而那生机勃勃的山水似乎仍未来临,突然,一个人划破了这出奇的静谧,周围的一切都苏醒了,而小巷似乎变得更黑了….."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从那种无尽的愁思中,感悟到一种人生的境界,这就是一首合诗之道的佳作;诗中也激起一种类似超自然的感觉,引导我们注意眼前世界之美,遂使平常之景颠覆为不平常,道出了诗人心中所有而写下无尽的感受,让读者读之动容,余味不尽。
到底该如何看待非马在80年代的创作?我甚至可以说,非马完成了对写诗时代的超越,这阶段非马的作品评价高,欣赏非马的诗已呈现一种审美体验。一般而言,诗作纯粹的美,是自由的美,只能在摒弃联想的情况下,单靠对艺术直觉以形式感取胜,不能靠审美联想。而非马的诗,却拥有内涵的美,也只有在审美联想中,读者才能沉入非马的艺术世界,才能从中获得审美愉悦。他在〈蛇〉中写道:
出 了 伊 甸 园
再 直 的 路
也 走 得 曲 折 蜿 蜒
艰 难 痛 苦
偶 而 也 会 停 下 来
昂 首
对 着 无 止 无 尽 的 救 赎 之 路
嗤 嗤
吐 几 下 舌 头
非马在诗句中用「嗤」丶「吐」二字,的确是新鲜而又传神的,特别富於表现力。究其原因,是非马对普通言语作了某种疏离与异化,他所追求的语言「惊人」效果,主张「一个字可以表达的,绝不用两个字,前人或自己已使用过的意象,如无超越或新意,便竭力避免。」同韩愈要求「陈言务去」一样是有充分的心理学依据的。
我认为,这首诗是非马心灵的物化,是诗人自我的实现,也正体现出他的本质的丰富性,是基於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一种选择;有一定艺术素养和欣赏能力的人便找到了他的文学艺术。诗人应希望在超越时空的丶虚拟的艺术领域中,将自己内心隐秘的经验丶情感等转化为一种有深层意蕴的意象。它渗透着诗人的身世之感:受尽颠沛流离,但仍前进不屈。
这首诗,是诗人成熟的标志,诗情氛围转向静穆中不失幽默一层。也许诗人体悟到,世间有多少人无从找到避风的港口?犹如一株失根的兰花,亦或一条孤独走出伊甸园的蛇,不知止於何处?也许该在满布曲折的人生道上奋勇前进吧!但,偶尔也有心灵疲惫的时候,也许俏皮地「吐几下舌头」,歇一下,再走出属於自己的路吧!非马的心智似乎变得更清爽丶敏鋭,进而领悟出生命的某一真理。他扬弃了某些旧质的新我,而使诗句达到一种新的精神高度,诗人的想想象力,飞翔得更加高远了。
1988年开始,非马开始绘画与雕塑,几年内也举办过多次展览,又加深了向心灵世界的掘进。九0年代後,他在诗中常表现出诗人的奇异的审美知觉和想象,且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诗人也在〈流动的花朵〉中写出真诚丶浪漫主义的风格:
这 群 小 蝴 蝶
在 阳 光 亮 丽 的 草 地 上
彩 排 风 景
却 有 两 只
最 潇 洒 的 淡 黄 色
在 半 空 中 追 逐 嬉 戏
久 久
不 肯 就 位
诗句是那么抒情,情感发展又是那么自然,不禁想问:蝴蝶会如何彩排风景?或许在诗人的世界里,翩翩的小黄蝶,流动着象人一样的感情,它 们和人一样,也有悲欢离合的世界。这种脱俗的审美的获得,唯有「即景会心」,才能把诗推到极致。直至近年来,非马终於在现实社会的改变及对磨难的体会的力量下,把人们对精神自由的追寻与找回灵魂之「家」联系起来。於是写下了如斯感人的诗篇〈生与死之歌〉:
— — 给 濒 死 的 索 马 利 亚 小 孩
在 断 气 之 前
他 只 希 望
能 最 後 一 次
吹 胀
垂 在 他 母 亲 胸 前
那 两 个 乾 瘪 的
气 球
让 它 们 飞 上
五 彩 缤 纷 的 天 空
庆 祝 他 的 生 日
庆 祝 他 的 死 日
在诗人的心目中,天堂是人类的精神故园,追寻到它,也就回到了灵魂的「家」。可以设想,当苦难经过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之後,悲惨的场面才被置於身外,从而发现景象的生动及隐含的悲哀。读这首诗,我们为这位死於饥饿或战火下的小孩感到惋惜,那眼前飘过的画面,那令人失望的救援,而他是那么瘦小,这怎么不令人鼻酸呢?痛惜之情转换为同情与深切的爱的过程中,读者的心灵也从而得到了抚慰。
年逾七十的非马,仍致力於追求诗的美,仍去探寻丶探掘自我生命的动力。正因他的诗特别能够彰显现代感的意义,故能独树一帜,如近作〈花市〉一诗,充满了希冀丶光明及多重意涵:
万紫千红中
一只金色的蜜蜂
营营嗡嗡
对着一朵
淡得不能再淡的黄花
还没有买主呢
这只蜜蜂
却已在过去
与未来
在广阔的土地
与深似侯门的花瓶间
疲於奔命
那支微褐的
尾针
在灿白的阳光下
咄咄欲吐
这是一首带有浓重的寓言色彩的诗,是诗人自我表现的一种艺术,诗在意境的提炼,技巧的运用,都给人一种十足的现代感,也是非马个人的独白。诗的本身不可解释,但我以为,凡是具有艺术创造力的诗人,几乎都拥有一个孤寂的自我世界。诗人在这世界中,他是以自然界的事物呈现其内心的感触:那毫不显眼的小黄花的孤绝和脱俗使他内心激起共鸣,激起同情和怜悯;而疲於东奔西跑的蜜蜂,以很鲜活的形象呈现。诗中的外延力,原是象征着一个不可能实现的企求,但最後仍能给人希望,给人一种光明的愿景。诗人也以这只蜜蜂的热情,强调了对小黄花的依恋,多么唯美的意象啊!
记得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说过:「动物之中,只有人会笑,因为人所体会的痛苦最深切。」当然,研究非马,不同的专家有种种不同的理由;但我以为,非马是丰富的,也是不可复制的。这些年来,他依然马不停蹄地为肯定新生代诗人探索的同时,也善意地指出了新生代诗人创作的态度与不足,引导我们走向创作的自觉这条路。
重新读着非马的诗,彷佛中,那飞来飞去的蜜蜂,似乎不再是一道风景;当阳光穿过花丛,一只蜜蜂在微凉的风中……我的心也变得坦荡丶自由起来。谁说,今夜只有微蒙的雨,只有手指轻敲着键盘?
原載: 《新大陸詩刊》113期,2009.8;《中外詩歌研究》2009年第2期(總第77期);《創世紀》160期,2009年秋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