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非马双语短诗鉴赏:《越战纪念碑》
(2012-07-04 20:08:12)
标签:
转载 |
分类: 转载 |
越战纪念碑
非马
一截大理石墙
二十六个字母
便把这么多年青的名字
嵌入历史
万人冢中
一个踽踽独行的老妪
终于找到了
她的爱子
此刻她正紧闭双眼
用颤悠悠的手指
沿着他冰冷的额头
找那致命的伤口
VIETNAM VETERAN MEMORIAL
William Marr
A block of marble
and twenty six letters of the alphabet
etch so many young names
onto history
Wandering alone
amid the mass grave
an old woman has finally found
her only child
and with her eyes tightly shut
her trembling fingers now feel
for the mortal wound
on his ice-cold forehead
[鉴赏]
“一截大理石墙、二十六个字母,便把这么多年青的名字嵌入历史。”
诗的第一个诗节,对《越战纪念碑》进行了描述或定义。
发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长达14年的美越战争,夺走了三百万越南人和近六万美国人的生命。
“这么多年青的名字嵌入历史”之后,便有了这《越战纪念碑》。
“二十六个字母”,当指二十六个英文字母。所以,下节诗中出现的“老妪”,该指美国“老妪”了。
一个电影般的特写镜头:“万人冢中,一个踽踽独行的老妪终于找到了她的爱子。此刻她正紧闭双眼,用颤悠悠的手指,沿着他冰冷的额头,找那致命的伤口。”
“万人冢”,极言阵亡的年轻士兵之多;再加上“老妪”之“老”——“踽踽独行”、“终于”之词,便用得顺理成章:写出了老妪寻找爱子之艰辛。“紧闭双眼”、“颤悠悠的手指”,正是老妪内心痛苦之名状。
“他冰冷的额头”,呼应诗歌开头的“一截大理石墙”:冰冷的大理石墙,冰冷的额头——冰冷的,还有老妪的内心。
“那致命的伤口”,在爱子的身上,更在老妪的心上——当然,也在读者的心上。
终于,随着“这么多年青的名字嵌入历史”,《越战纪念碑》,就这样嵌入了读者的心。
于是,连同题目在内共计83字的一首短诗,便具有了长篇小说的内涵与力量。
来看英诗:A block of marble and twenty six letters of the alphabet etch so many young names onto history. Wandering alone, amid the mass grave, an old woman has finally found her only child, and with her eyes tightly shut, her trembling fingers now feel for the mortal wound on his ice-cold forehead.
与汉语散读相较:“一截大理石墙、二十六个字母,便把这么多年青的名字嵌入历史。万人冢中,一个踽踽独行的老妪终于找到了她的爱子。此刻她正紧闭双眼,用颤悠悠的手指,沿着他冰冷的额头,找那致命的伤口。”
“一截”,若用a piece of, 则抽象笼统;现用block(木块;石块)则具体形象。
“二十六个字母”对应twenty six letters of the alphabet(字母表中的二十六个字母),添译而不失合理。
“嵌入历史”对应etch … onto history. 动词etch乃“蚀刻、铭刻”之意,变通而佳。这里的介词,一般会用into, 诗人却用了onto, 以表示“名字嵌入历史”、嵌入大理石墙的凸出状貌。这样,那“踽踽独行的老妪”,才能“用颤悠悠的手指”于“万人冢中”找到自己的爱子。
接下来,定语“一个踽踽独行的”,被英译为状语wandering alone, 此谓成分转变。同时,将其与“万人冢中”所对应的介词短语amid the mass grave相并相列。如此将本非平行或并列的两个短语,转化为译文中的平行并列关系,可谓偏正转并列。汉英翻译中,此类技巧亦属常见,但非高级译者而不能为之。初涉译者当悉心揣摩之、体会之,进而模仿之、化用之。
“爱子”与her only child, 字面上显不对应,但却正是情感上的等级。诗歌,毕竟不同于科学。科学以精确为要害,诗歌以情感为主调。
“用颤悠悠的手指”,汉语中显属状语,但其对应的英文her trembling fingers却成了主语——再次成分转变。
随后的“找”,对应英文feel for(触摸着寻找),何其形象。回顾之前“终于找到”之“找”,对应英文found —— 只有同词异译,译文才能切合不同的语境。
“沿着他冰冷的额头”之“沿”,显为动词,而其所对应的英文on his ice-cold forehead之on, 却是介词。可谓词性转变。汉语爱用动词,英语爱用介词。所以,从动词到介词的转变,当为汉译英中最为常见的词性转变之一。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诗人抛弃与“沿”相匹相配的along, 却选用了on, 一者可谓另措它词。二者,汉语动词“沿”具动态之感,英文介词on却呈静态之状,此谓由动态向静态的转换。
总之,由“沿”到on, 既是词性转变,又是另措它词,还是动静转换。由此可见出翻译技巧的复杂性与多重性——究竟如何命名,就看我们侧重于翻译行为的哪个方面了。
(张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