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非马诗歌「十二生肖」的现代主义美学特征
(2012-05-11 03:37:22)
标签:
茂名学院学报周继麟非马诗歌十二生肖现代主义美学特征杂谈 |
分类: 转载 |
非马注: 感谢山东大学吴钧教授从山大图书馆电子资源里找到并传来了这篇评文.
非马诗歌「十二生肖」的现代主义美学特征
周继麟
《茂名学院学报》 2005年05期
http://wmarr9.home.comcast.net/zhoujilin.pdf
非马注:打不开链接的读者可读下面的引文:
第15卷 第5期茂名学院学报V o.l 15 No. 5
2005年10月JOURNAL OF MAOMING COLLEGE October. 2005
文章编号: 1671- 6590( 2005) 05 - 0071- 03
非马诗歌〈十二生肖〉的现代主义美学特征
周继麟*
─────
作者简介: 周继麟( 1954- ) , 女, 四川成都人, 硕士, 副教授.
(茂名学院师范学院, 广东茂名525000)
摘要: 海外著名诗人非马的诗歌以短小精巧, 韵味悠长, 哲理深奥见长。该文对非马诗歌的现代主义美学特征展开分析, 阐述〈十二生肖〉诗歌中欲说还休的“残缺美”手法、深奥隐喻的情感表达和内心感觉的夸大表现。
关键词: 非马诗歌; 残缺美; 隐喻; 感觉
中图分类号: I207. 25 文献标识码: A
海外的汉语诗人中, 非马先生在海峡两岸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的诗歌在现代汉诗中的地位早有定论。对于著名诗人, 我不必拾人牙慧地赘述别的研究者对他的评价, 在这里只探讨他的近作〈十二生肖〉的现代主义美学特征。
从哲学基础来看, 现代主义的思想根源主要是康德的批判理论、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等等。在这些哲学思想的影响下, 文艺在表现手法和风格上就具有了现代主义的美学特征。诗人不一定都会去研究哲学, 但是, 在哲学思想影响下的各种文艺思潮必定会对诗人产生影响, 因此, 诗人的作品就必然呈现出某种哲学──美学特征。
〈十二生肖〉是一组精巧的短诗, 每首诗的主体意象都是一只生肖动物。初读这组诗歌的感觉是对动物的诙谐调侃, 读完后又感觉并不是那么简单, 复读时会意识到诗人是在批判人间世态, 再读时我发现的是诗意的现代主义表达手法。
1 欲说还休的“残缺美”手法
现代主义哲学往往把“我”的存在及“我”的意识看成是世界万物产生的最终根源, 叔本华就声明“世界是我的表象和意志”, 因而, 世界本身是浑沌的、毫无规律可言。现代主义哲学在文艺上则表现出一种“反情节”的美学倾向[ 1] , 或者说是反对完整的叙述。这种倾向在非马的诗歌中则以“残缺美”表现出来。
非马诗歌在思想和内容的表达上都留有很大的艺术空白, 在非马的诗歌〈十二生肖〉中, 没有一个完整的叙述或交待,多是“欲说还休”的悬念意象组合, 残缺部分必须由读者自己去想象完成; 由于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能够引发读者思考, 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完成诗人与读者的互动。下面我以“鼠、牛、虎、兔”来展开讨论。
鼠: 卧虎藏龙的行列/居然让这鼠辈占了先/要把这十二生肖排的公平合理/只有大家严守规则/只许跑, 不许钻!
“居然让这鼠辈占了先”, 凭什么啊? 要“排的公平合理”, “ 只有大家严守规则”, “只许跑, 不许钻”! 可是, 这条规则能行么? 不守规则的家伙偏偏占了先, 这个世界公平么? 怎么才能公平? 规则是否该守? 所有这些问题, 诗人并没有说出来, 但是, 读者完全可以感觉到许多没有没说完的话。
以鼠辈的之“形”来隐喻人类之“像”, 不守规矩的“鼠”往往占据最好的位置、获取最多的利益, 诗一开始就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不公平的世界。
牛: 再久远的春天/一反刍/便绿/牛的嘴/ 经常/泛著白沫
当人类从远古走来时, 牛给予了人类多大的帮助啊! 现代的人类谁敢说不需要牛? 然而, 人们只知道向牛索取, 索取劳动力、肉、奶, 可是, 它们吃的是草和粗造的杂料, “牛的嘴/经常/泛著白沫”, 谁关心牛过分劳累的感受?
与“鼠”的隐喻相反,“ 牛”是勤劳善良的, 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不也是与牛类似吗? 可是, 像牛那么勤劳善良的人却难逃悲惨的命运。
虎: 你一皱眉/所有的耳边/便呼呼响起风声//蓄势待扑/吓呆了的眼睛/对著越张越大的/血盆大口/竟视若无睹不知走避/如受催眠//而你只不过/张嘴打了个哈欠/伸一下懒腰/在铁栅栏里
啊! 森林中的王者! 多么威武又美丽无比的森林守护神呀! 当你“蓄势待扑”, 看见你的都是“吓呆了的眼睛”, 可是,“对著越张越大的/血盆大口”, 那些吓呆了眼的“竟视若无睹不知走避/如受催眠”, 为什么? 本来, “而你只不过/张嘴打了个哈欠/伸一下懒腰”, 就可以吓退所有的对手, 是谁把你锁“在铁栅栏里”? 你的领地被谁占据了? 难道森林不需要你么? 不! 难道人类可以不需要森林了么? 你的价值就只剩下那威武美丽的外表么?
“虎”隐喻的是英雄落难被困的情景, 夸张地表现了在不需要英雄的时代, 英雄就难逃悲惨的命运。
兔: 在我新筑的/篱笆外/白兔的眼睛/对著/满院子鲜绿的/菜蔬/随太阳的升起/一刻比一刻/更红得可爱
为什么要新筑篱笆呢? 因为“白兔的眼睛/对著/满院子鲜绿的/菜蔬”, 然而, 那贪婪的人在心中又把拦篱笆外的白兔看成是另一种菜蔬, 所以, 它才”更红得可爱”。
“ 兔”讽喻了人性的贪婪和阴险。
初读这种“ 残缺美”诗歌的读者可能不会很感兴趣, 因为它需要读者的思维积极参与, 如果读者不动脑筋思考的话就得不到要领; 但是, 正因为情节的不完整, 才能够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力, 当我们习惯了这种解读方法后, 就会愈加喜爱这种精巧的、耐人寻味的诗歌。文艺中“残缺美”的最典型事例应该是“ 断臂的维纳斯”, 人们刚发现“ 她”时, 总想修复残缺的断臂, 可是, 任何一种修复方案都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同, 最后人们才发现了“残缺美”的魅力。同理, 本文中对非马诗歌〈十二生肖〉解读结果也极可能不会得到某些人的认同的, 但是, 这种解读方法或许能够使读者得到一种特殊的诗意享受。
2 深奥隐喻的情感表达
现代主义哲学认为, 世界从根本上说是无法认识的, 只有人的自我感觉、情绪状态才是真实可靠的。柏格森主张艺术家凭直觉去表现心灵状态、弗洛伊德强调艺术应当表现潜意识中未得到满足的本能和欲望、萨特认为文艺正是表现自我作为本体存在的最适当的方式, 等等, 这些非理性主义的美学思想在文艺中则强调作者表现“自我”的情感, 强调以深奥的隐喻、离奇的象征、飘忽不定的联想、扭曲变形的形象来表现“自我”[ 1] 。
非马先生的〈十二生肖〉, 也是以非理性主义的美学手法极为真实地表现了他的内心情感。下面我以“龙、蛇、马、羊”展开讨论。
龙: 见首不见/尾的龙/我想我永远不会知道/你是禽是兽是神是人//或者你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但传说在东方/一个美丽的岛上/还有不少/你的传人
龙是谁? 为什么是“ 见首不见/尾的龙”? “ 你是禽是兽是神是人”? 如果你只是“ 一个美丽的神话”, 为什么有一个大陆是龙的故乡? 为什么“ 传说在东方/一个美丽的岛上”, “ 还有不少/你的传人”? 岛上有一首歌叫〈龙的传人〉, 谁听了不会心伤? 岛上有一首诗叫〈乡愁〉, 谁读了不会惆怅? 在那“ 美丽的岛上”, 帘卷的西风是从“大陆”吹来, 望故乡, 愁断肠。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具有极为深奥的隐喻功能, 非马先生巧妙地借用了我们民族古已有之的离奇象征和隐喻图腾,利用飘忽不定的追问“你是禽是兽是神是人”在读者心中产生的联想, 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大陆与台湾“龙首、龙尾”长期分离的伤痛之情。
蛇: 出了伊甸园/再直的路/也走得曲折蜿蜒/艰难痛苦//偶尔也会停下来/昂首/对著无止无尽的救赎之路/嗤嗤吐几下舌头
在伊甸园, 亚当和夏娃偷吃智慧果是蛇的过错吗? 人类为什么一开始就推托责任嫁祸于“蛇"呢? 诗人以蛇的角度发问: 我们是天生有罪的"蛇", 当你们看见我们"再直的路/也走得曲折蜿蜒/艰难痛苦"时, 是否检讨过人类的卑鄙呢? 偷吃智慧果的人类能够理解我们"偶尔也会停下来/昂首"吗?“对著无止无尽的救赎之路”, 我们为什么要“ 嗤嗤吐几下舌头”?
这首诗把那些含冤受罪的人变形为“蛇”, 形象地表现了这些人的痛苦, 也表达了诗人对这些人深切的同情。
马: 有时他们不得不/狠下心来/把跛了脚的/心爱的马/射杀//挺直腰杆/英姿勃勃的/骑士形象/不容破坏
残忍又自私的人哪! 你为什么“ 不得不/狠下心来”? 马脚是为谁而跛的? 既然它是你“ 心爱的马”, 你那故作之态的“狠下心来”不过是一种推托, 你的心灵深处又怎么可能“ 挺直腰杆/英姿勃勃的/骑士形象/不容破坏”?
为了外表的“骑士形象”不遭破坏, 人就会夺取“心爱的马”的生命, 这就是人性? 诗人在这里不仅仅是在批判极端自私的“骑士形象”, 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对无情无义、损人利己者的强烈愤恨。
羊: 没有比你更好应付的了/给你什么草便吃什么草/还津津反刍感恩不尽//即使从来没有迷过路/也不相信灵魂会得永生的鬼话/( 永生了又怎么样? )/你还是仰脸孜孜听取/牧羊人千篇一律的说教//而到了最后关头/到了需要牺牲的时候/你毫无怨尤地走上祭坛/为后世立下了一个/赤裸裸的榜样
羊有什么需要“ 还津津反刍感恩不尽”的呢? 到底是谁应该对谁感恩不尽? 既然你“从来没有迷过路/也不相信灵魂会得永生的鬼话”, 你又何苦要“ 仰脸孜孜听取/牧羊人千篇一律的说教”? 你为何还“ 毫无怨尤地走上祭坛/为后世立下了一个/赤裸裸的榜样”?
最爱感恩的“羊”却要走上“ 祭坛牺牲”, 人类还需要有感恩之情么? 诗人心里哀伤的不是羊, 而是哀伤与羊一样的某些人群, 他们的命运被操控在“ 牧羊人”之手。
非马先生在这些诗中追求的不是对客观世界的逼真模仿, 而是将动物的生存状态拟人化, 从而强烈表达了诗人真实的内心情感。
3 内心感觉的夸大表现
柏格森认为“ 神秘的直觉”具有无限的创造力、胡舍尔现象学崇尚“ 本质直觉”、詹姆斯“ 意识流”主张人的意识流动构成各自的内心世界、弗洛伊德作为“ 无意识之父”更是着重分析人的原始冲动和欲望, 在他们看来, 人们只能在一种迷狂、恍惚、朦胧的状态中, 通过自我意识去把握自身和世界[ 1] 。在这些现代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下, 现代主义文艺就出现了夸大人的感觉、欲望、情绪、本能的表现手法。
在〈十二生肖〉中, 我们同样可以看到“ 夸大”的美学手法。下面我以“ 猴、鸡、狗、猪”展开讨论。
猴: 调皮捣蛋是你/他们却去杀那无辜的鸡//莫非他们把你当成猩猩/而惺惺, 不, 腥腥相惜
猴子---- 猩猩及其有血亲关系的人类, 不, 就是人类, 嫁祸于它的人类, 你们那些假惺惺的行为, 不就是为了掩盖内心的虚伪和丑陋吗? 你们用血腥的暴行来相惜你们的“ 猴”---- 腥腥相惜, 惜的不就是你们自己吗? 伤害的却是无辜。只因与“ 猴”有裙带血亲关系,“他们却去杀那无辜的鸡”, 这样的事人类社会还少见吗?
诗人把“杀鸡给猴看”的寓意作了新的解释, 并把这事夸大到了人类的道德准则, 是对人类良心的深刻拷问。
鸡: 闻闹钟起舞/一只早起的/鸡/在鸡栏里
每天“闻闹钟起舞”的是谁? 谁像“ 一只早起的/鸡”? 鸡不是“ 在鸡栏里”吗? 鸡需要闹钟吗?
诗人把人的“ 闻闹钟起舞”与“ 闻鸡起舞”类比, , 这首诗几乎是在夸张地向熙熙攘攘的人们发问: 你们是否活得跟鸡一样?
狗: 虚张声势追得鸡飞猫跳/以便安安稳稳做人类的最好朋友//这还不说, 夜夜/它竖起耳朵/把每个过路的轻微脚步/都渲染成鬼嚎神哭
你为什么要“虚张声势”呢? 你为什么把“ 轻微脚步/都渲染成鬼嚎神哭”? 为什么要“ 把每个过路的轻微脚步/都渲染成鬼嚎神哭”? 谁不知道你的用心? 你不过就是在向主人邀功请赏而已, 把自己的点滴工作夸张到天翻地覆, 只需如此, 就可以坐得“ 安安稳稳”, 难怪有那么多虚张声势的人, 原来他们都是狗辈之徒。
诗人把狗的本能行为夸大地隐喻到人的行为, 幽默地谴责了人群中的“ 狗辈”。
猪: 只要看一眼你这副嘴脸/便知道你是以食为天的族类//但养的胖嘟嘟的身体/要等到被刮得白白净净/煮熟了抬上供桌/献给同样以食为天的神人/才披红挂彩得到应得的风光
看那副“嘴脸”就知道是什么“ 族类”, 然而, 那“ 养的胖嘟嘟的身体”不也是同样成为另一个“ 族类”的食品? 你“ 被刮得白白净净”不就是为了让另一个“ 族类”也养得白白净净吗? 那种“披红挂彩得到应得的风光”是在为谁呢? 诗人在此其实并非是在对猪发问, 他的用意是在问“ 同样以食为天的神人”, “ 披红挂彩”得到的是什么“ 风光”? 他们猪又有何区别?
把猪的生存价值隐喻某些人的价值, 诗人辛辣地讥讽了那些只知道物质利益和虚荣风光, 不懂得精神追求的人中之“ 猪”。
4 夕阳原上, 东篱把酒黄昏后
非马先生写诗算是惜墨如金, 他力图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诗意, 读者要解读他的诗歌可以分两步走: 一是“夕阳岛外, 秋风原上, 目断四天垂”; 二是“ 东篱把酒黄昏后”。“ 目断四天垂”就是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才能看到“ 夕阳岛外, 秋风原上”; “ 东篱把酒黄昏后”, 就是要细心地品读, 要在心中反复琢磨回味, 犹如饮美酒, 你细心地品味后,那独特的“ 醇香”必定会在你心中长久地回荡。
[参考文献]
[ 1] 彭吉象. 影视美学[M ]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THE MODERNIST AESTHETIC FEATURES IN FEIMA‘S POEM TWELVE CHINESE ZODIAC
ZHOU Ji- lin (Maoming College, Maoming, 525000, China)
Abstract: Famous overseas poet Feima's poems are known
for
Charm and deep philosophic theor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modernist aesthetic features of Feima's poems. It expounds on the writing skills in Twelve Chinese Zodiac
which express incomplete beauty, profound emotion and exaggerated inner feeling.
Keywords: poems by Feima; incomplete beauty; metaphor; fee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