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烟囱
(2011-02-25 05:26:53)
标签:
陈立红现代诗文化定位反讽文化 |
分类: 评论非马 |
节录自:陈立红<网络诗歌进入“博客时代”>
有了好的诗歌语言和结构,并不一定就能写成好诗,因为这还涉及到诗歌创作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如何给一首诗进行文化定位。作品定位的高低决定着诗的优劣。有很多作品只要看一下题目就知道不好写,甚至写不好,就是因为诗作题目所蕴含的写作倾向使诗的文化定位出现了偏差,缺乏社会文化关照,甚至与人类追求的终极价值相背离。2007年12月,我在诗友的博客上看到一首短诗《烟囱》,便留言说:“虽然思考比较深入,但这首诗不好立起来。因为烟囱在环保文化、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已经失去了最初的工业化时代的美感。缺乏美感的事物,只能用在讽刺诗中。”
是的,城市里高耸入云的烟囱,曾是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象征,郭沫若、洛夫、顾城等许多诗人都曾热情讴歌。郭沫若将烟囱赞颂为黑牡丹、近代文明的严母:“一枝枝的烟囱都开着了朵黑色的牡丹呀/哦哦,二十世纪的名花/近代文明的严母呀”(《笔立山头展望》)。洛夫则浪漫地把烟囱想象为抒情写意的大笔:“顺便请烟囱/在天空为我写一封长长的信/潦是潦草了些/而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因为风的缘故》)。而朦胧诗代表诗人顾城,则把烟囱比喻为“耸立的巨人”:“烟囱犹如平地耸立的巨人/望着布满灯火的大地/不断地吸着烟卷/思索着一种谁也不知道的事情”(《烟囱》)。这些浪漫奇崛的想象,象征着诗人对现代工业文明的美好憧憬和神往。但是,进入21世纪之后,诗人对工业文明的浪漫想象,被工业化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所击碎。日夜喷吐黑烟的烟囱就成了城市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遭到人们的鄙视和唾弃。在这种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如果诗人还来赞美烟囱,显然与社会主流价值和人们的精神诉求相悖。如果要写,则一定是反讽,如台湾诗人非马的《烟囱2》:“被蹂躏得憔悴不堪的天空下/纵欲过度的大地/却仍这般雄赳赳/威而刚”。把烟囱比喻为男性的阳物,对烟囱所代表的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工业文明,进行了无情颠覆和辛辣嘲讽。
2010-08-27 00:07:53 光明网-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2010-08/27/content_1229848.htm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