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滨诗集《奔跑的海》序

(2009-06-28 06:56:29)
标签:

李滨

诗集

《奔跑的海》

非马

文化

分类: 非马诗话及序跋

 

近年来我花在互联网上的时间比较多,其中大部分与诗有关,而华文诗歌的现状与发展,更是我关注的对象。使我高兴的是,经过了一阵混乱与喧嚣之后,新一代的中国诗人似乎已多少看清了自己脚下的道路,不再一窝蜂地去赶热闹,步履也因此显得踏实稳健得多。

 

在一个多元的现代社会里,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希望诗坛上只有一种声音,不管这声音有多美妙宏亮;再微弱再个人化的声音也有它存在的权利与理由。但我一直认为,诗要感动人,特别是要感动许多人,必须与大多数人的共同生活经验息息相关,同现实世界紧紧结合。一个关怀社会、勇于面对现实的诗人,即使发出的是他自己个人内心的声音,但在这声音里面必然也包含了大众的心声,因此便不至于虚幻得令人不知所云,或无从共鸣。

 

李滨收在这集子里的作品,便有许多是植根于生活的佳构。如下面这首《距离》:

 

汗珠在他们背上闪光

滚动  每砸下一滴

我都感到脚下的大地

一阵痉挛

 

早晨的阳光

在他们黝黑的背上艰难跋涉

逐渐照亮我暗淡的生活

 

这些来城里刨食的农民兄弟

带来阵阵久违的泥土气息

 

文明的生活

使我和他们之间产生了

越来越远的距离

 

这个距离

就是我与祖父的距离

就是我与土地的距离

 

道出了在都市中生活的人们对大自然日益严重的疏离感。汗珠坠地时所引起的心灵震撼,农民黝黑的背上反射过来的眩目阳光,都提醒了“我”与朴实勤劳的祖父之间,“我”与包容万物、滋润万物的土地之间的距离。

 

比人与大自然之间的疏离更可怕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疏离。《等待的门》等了半天,等到的却是两个漠然错肩而过的人:

 

等待的门

在晃动中感到失望

 

总是两个人

一个出来

同时一个进去

错肩的一瞬

感到存在的距离

 

但眼光敏锐的诗人,还是在《街上》看到了人间的温暖与希望:

 

穿灰衣衫的老人

独自抱着一棵枯树干

费力地咳着

 

穿皮夹克的男青年

骑着大红的摩托车

一啸而过

后座的女郎长发飘飞

 

带红领巾的小学生们

跑过去搀扶老人

其中一个差点被摩托车挂倒

 

而在《这些瞬间》一诗里,诗人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温馨和谐的场面:

 

广场上人们和鸽群共同嬉乐

一个鼓励的眼神

一个善意的微笑

扶一把的手臂

 

它们就在我们周围

很自然地发生着

或许就那么短暂的一瞬

却常常把我们倾斜的生活扳正

 

就是这些人间的善意与相互扶持,使我们的生活与社会不至于过分倾斜。

 

从这本按写作的时间顺序编排的集子,我们可看出诗人一起步,便走得相当平稳,而且有相当不俗的表现。像诗集开头的《在风中》及《四季谣》都写得自然有趣且富哲思。《航海》一诗只有两行:“船永远是平稳的/颠簸的是海洋”,却是很好玩的“相对论”。《翻出外公的照片》一诗里:“我把照片贴在脸颊上/他的胡子/还那样扎人/耳边他一遍又一遍/叫着我的小名”,使我想起了美国诗人康尼兹(Stanley  Kunitz)写的那首题为《画像》的诗。小时候诗人从阁楼一个深锁多年的柜子里翻出了他那位自杀身亡的父亲的画像,被永不原谅绝不饶恕的母亲看到了:“她把它撕成片片/没说一句话/便重重掴我。/今年六十四了/我还能感到/颊上的灼痛”。两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在读者的脸上留下了疼痒的感觉。

 

当然,写实的诗由于同现实生活过于贴近,如果没有艺术上必需的距离,很容易出现浅显直露、语言不够精炼、结构松散、意象模糊或紊乱等毛病,因而减弱了作品对读者心灵可能有的冲击与震撼。例如前引的《这些瞬间》一诗的片段其实已够精彩完美,如果把原诗的前半段删去,不但无损于诗意,反而更能凝聚读者的兴趣与焦点。《不夜城和我》、《希望》、《露天电影》等诗也多多少少犯了同样的毛病。也有些时候,诗人为了急于说出心中所感所触,还没酝酿成熟便把作品端上桌面,因此显得平淡无奇或诗意不足,无法在读者心中掀起高潮,制造悬宕或留下余味。《与一场雪不期而遇》、《今晨我必将陷进一口井中》、《风在吹》、《夕阳掉进草里》等诗是这方面的例子。但这些比较不成熟的诗在这集子里所占的比例毕竟不大。大部分的诗都相当成熟地标志着一条质朴踏实的诗路,像那首作为压轴的《十一月的一天》所呈现的:

 

树叶终于能够飞翔

在阳光中

喃喃轻语

 

长椅上

满头银发的老人

靠在老伴的肩头

微笑着睡着了

 

在他们身后

树林的上空

风缓缓淌过

 

我深深相信,走在这条诗路上的诗人是永远不会感到寂寞孤单的。

 

2004年3月23日于芝加哥

 

附注: 偶然翻到这篇5年前为诗人李滨的诗集写的序,想起好久没听到他的消息了。但愿他不会因耐不住寂寞而离开了诗路。 非马,2009。6。2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