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艺术
(2008-09-23 08:34:21)
标签:
科学艺术莎士比亚贝多芬牛顿爱因斯坦芝加哥大学成都拉教授文化 |
分类: 非马随笔及著作 |
科学与艺术
技工作者,尤其是来自台湾的同事们,往往自摒于艺术大门之外,不屑或不敢去接触
文学艺术,不肯让文学艺术滋润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我常为此感到困惑。
Chandrasekhar,昵称Chandra),是本世纪天文学权威之一。他早年对星球死亡的研
究导致了宇宙黑洞的发现。现年八十的他仍每天准时八点半到达办公室,然后关起
门来,整个上午用一支老式的钢笔工整地写下一页又一页的文章。只是,他现在写
的不是有长串方程式的天文学论文,而是分析艺术创作与科学发现的学术著作。
莎士比亚这一类艺术家在晚年似乎都心境平和,而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在年轻
时建立了良好的事业,却用余生去苦苦寻求答案?
的距离,但他越来越相信,使一个人把颜料涂在画布上同使另一个人透过显微镜去观
察的,是同样的人类创造本能。
步。但许多科学家在回顾他们的重大发现时,却都觉得经历了一种突发的创造力,几
乎是像诗人或画家所常有的那种神秘而不合理性的洞察力。伟大的科学家常把自己当
成同艺术家一样,是美的朝圣者。物理学家也如画家与建筑师对比例与优雅有天生的
吸引力。但许多科学家的结局似乎指出了科学创造力的基本差异。在发现的瞬间,科
学家往往为了自己能窥见大自然的奥秘而有一种超凡的感觉。在下意识里,他开始把
自己当成大自然的主宰,而不是大自然的学徒。可能就是因为这种感觉,导致了许多
科学家在晚年停滞不前。
加谴责。他说达文西是一个伟大的画家、发明家及科学家。但现代的科学家及艺术家
们却躲在不同的知识小世界里,各自为政互不相涉。
人感到有向外发展并广泛吸收各种知识的需要。艺术家们因此常能在晚年达到一种成
熟的宁谧,能够继续不断地创作出新的艺术并欣赏他们同侪的贡献。莎士比亚的最后
剧本证明他晚年创作力并未减退。而贝多芬在临终时仍孜孜研读韩德尔的全集。
工作。他们很少关心别的领域,有时甚至连自己的研究动机都不去加以考察。
世前漫长的四十年间,不曾对物理再作出重大的贡献。从他的传记里,我们可看到
晚年的他一天到晚坐在那里,不搞任何实质的物理,只搬弄著他的数学方程式,徒
然地寻求著一个新的、涵盖更广的物理定律。
出一种安详雍和的神情?他说,你能想像贝多芬或莎士比亚在他们临终时不快乐吗?
心灵恬淡安舒,甚或终日栖栖遑遑,像那些为名利而奔逐钻营的人一样,我是否有
脸称自己为诗人?